《爱迪生救妈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30课《爱迪生救妈妈》
【教材分析】
《爱迪生救妈妈》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以“科技”为主题。课文主要讲述的是爱迪生的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在家中光线昏暗的条件下,他用镜子聚光,使手术成功进行,救了妈妈的命。本文旨在故事中渗透科学常识,告诉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遇事要积极想办法。
【学情分析】
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学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发现部分学生不爱动脑筋,遇到难题,依赖性强,总奢望得到老师及家长的帮助。这是一篇融故事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课文,我们可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们怀着对爱迪生的崇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孩子领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并进而培养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爱动脑、多动手、善发现的意识。
【设计理念】
教学中我抓住文章故事性强的特点,围绕爱迪生在什么情况下救妈妈,怎样救妈妈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对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中感悟爱迪生的善发现、爱动脑筋。抓住重点词语“直打滚”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体会妈妈当时的痛苦,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况,来理解“急得团团转”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镜子聚光实验,亲自体验爱迪生的办法,突破课文的重难点:怎么样救妈妈。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以读为本,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去感悟体会爱迪生爱动脑、多动手、善发现的优秀品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注意积累词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多动手、善发现,并注意积累。
——镜子聚光的原理,激发孩子生活中爱动脑筋,多动手,善发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朗读中感悟领会爱迪生的机智,并积累词句。
难点:理解爱迪生救妈妈的方法,领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
【课前准备】
课件、镜子聚光实验材料(蜡烛,多面镜子等)、爱迪生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2分钟)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是谁?(板书:爱迪生)
2、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吗?(板书:救妈妈)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回顾第一课时所学内容入手,实现自然过渡,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感悟内容。(30分钟)
(一)回顾旧知,引出问题。(2分钟)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留下来的两个问题吗?”
课件出示:问题一:他在什么情况下救妈妈?
问题二:他想了什么办法救妈妈?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28分钟)
师:我们有了问题,能自己解决吗?(能)怎么解决呢?(认真读课文)现在就请你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读完以后和你的同桌商量商量,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或词语在下面划横线。
1、学生默读课文。
2、同桌合作讨论
【设计意图】默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低年段语文教学要学习默读。只有心静下来,我们的思考才能深入,我们的思维才能在广阔的
爱迪生救妈妈教学设计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