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品德与生活》生活化教学的反思.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品德与生活》生活化教学的反思.doc《品德与生活》生活化教学的反思

“小学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一种基于学生的发展的理想化的教学设计思想,指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对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冲突与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加以体验,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目前,其实践运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一些问题加以厘清。一、教学结构方面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这是《课程标准》对《品德与生活》课性质的权威表述。通过对其深刻的研读与剖析,我们得到这样几个结论:生活不仅是生命的存在形式,也是教育的存在形式;学生开展活动要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对于《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结构来讲,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三线、四面”,即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的生活。三条轴线是指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为什么要将儿童的自我发展作为课程的第一条轴线呢?这是因为课程所提出的回归生活是回归儿童生活,是以儿童为发展主体的回归。这种活动需要从认识自我、建构自己的主体性开始,是对传统教学目标的一种创新,是尊重儿童人格、权利(主要指尊重其学习和生活的权利)的生动体现。儿童与社会轴线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儿童初步认识社会,形成个人不能脱离社会的观念,初步树立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思想,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关心社会、爱别人、有责任心、品德良好的优秀公民,从而自然而然地形成“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的意识。儿童与自然这一轴线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从正确对待身边的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入手,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成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小公民。自我、社会、自然在每一个人身上交织,其中必须明确的是三条轴线的核心是儿童。四个方面生活是指: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有责任心、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其实,这也是对儿童生活习惯、态度、方式、能力和质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但是,四者间的不同是其各有侧重。健康安全地生活是第一层面上的,是儿童生活的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第二层面上的,是侧重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有责任心、有爱心地生活是第三层面上的,是引导儿童学会关心,培养其同情心、爱心、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第四层面上的,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是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发展自己的思维潜力,不断地有新的发现和创造,从小就养成不盲从、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二、教学内容方面儿童自身思想品德的形成,除了在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学到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感悟与体验。但是,品德课程教学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同样也是来源于儿童的生活体验。其教学的设计,往往是围绕儿童本阶段的成长规律来设计的。这样,从教材设计到教材内容,其本身也是一个回归现实的过程。把儿童自身的生活体验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是培养学生用生活体验来思考问题的需要。对于品德课程教学内容来讲,它必须要来源于儿童的生活体验,也必须指导儿童的生活实践。概括地说就是要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一切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儿童生活体验的丰富性与开拓性,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品德与生活》生活化教学的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ai.li.bin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18-07-1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