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9日中午,《百家讲坛》这所汇集各路专家、学者的“开放式大学”正式开学。本着“《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的节目制作理念,选择目前大家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形式不拘一格,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老少皆宜,内容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使得收众在建构时代常识的同时,享受智慧人生。
考虑到眼皮子底下的孩子们都快六年级了,应该多给他们提供一些这方面的文史信息。于是,教学之余,我便向他们作了强力推荐。因为,优秀的影视节目向来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作为老师,也很有必要在双休日给予孩子们一定的收视指南。我想这一点对农村学生来说,可能显得更加重要些吧!不然,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之余,很有可能被粗制滥造的港台肥皂剧给淹没,或者在没有多少营养的日本动漫中迷失方向。况且,本次提供的节目还能与书籍产生互动,使得学生在收视之余忍不住一睹庐山真面目,以探个究竟。这,不正是一举两得的大好机会吗?!
说来也巧,开学之初正是厦门大学易中天先生播讲“三国”之时,而《草船借箭》一文也不紧不慢地安排上了教学日程。
文中讲到青春实力派偶像周瑜大哥哥年少成名,可惜心理不够健康,忌妒心超强,尽然一而再,再而三的欲陷天才军师诸葛亮于不义。他自信满满的以为这次立下军令状,并夸口在三天之内赶造十万枝箭的诸葛亮一定是发昏了头,自寻死路,没的救了。为了加速事情的发展,他尽自己所能帮诸葛亮的“忙”,让造箭材料短斤缺两。同时,他还吩咐忠心耿耿的鲁肃一旁监视。没想到,情报却说诸葛亮终日把酒言欢,无所事事。周瑜摸不清底细,只好夜夜失眠。更始料不及的是第三天早晨,原本以为可以随手拿来就地正法的诸葛亮却在江边恭候,并请他清点箭枝,同时还让他间接的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于是乎,周瑜只得仰天长叹,提前哀哉:既生瑜,何生亮?
言至此,孩子们都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坐直了身子,竖起了耳朵。我估计这种形式的主要内容的提炼,他们可能是第一次碰到,因此都有一阵新鲜感,再加上老师时不时地添上一些风趣的话语,他们想不听得仔细些都难。所以,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愉快的,笑声也是不会少的。
也难怪,教师轻松诙谐的教学语言确实能博得学生的莞尔一笑,从而使得他们在紧张而又忙碌的学习现状中变得轻松一些。但我们的教学目的难道仅仅是让学生在适当的时候笑上那么几声吗?我想,也许我们的学生在笑过之余,思路能开阔些,发言会大胆些,对白将精彩些,讨论更激烈些,认识再深刻些。
到后来,我们一起回顾整件事情的始末,彼此探讨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秘诀。像大多数课堂教学那样,经过多方合作,最终,我们形成如下意见: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然后,试着引导学生从中归纳出一个道理:要想把事情办成功,自己的想法就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另外,千万别学周瑜,得保持心态平衡。
课到这儿已经水到渠成,好像差不多了。但是,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人物”系列却告诉我另外一种可能。于是,在最后十分钟,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想点办法让诸葛亮功亏一篑,甚至是大难临头。
故事类的课文,有很多是一波三折的,高潮不断,尤其是演义,不然提升不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而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也大抵如此。不同类型的课,不同类型的教学设计,这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我设计的是一道半开放题:假如……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设想的
当诸葛亮遭遇“百家讲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