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小说《骑桶者》的宗教表达
摘要:本文试图从宗教学的角度对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骑桶者》作深层内涵的解读。卡夫卡小说是充满了象征、譬喻、隐喻等现代主义表现手法的。笔者认为,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借煤”行为可以解读为一次“非现实化”的表演行为,而这样的表演行为是充满了“救赎”的宗教意味的,从这个角度理解,可以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现代文明下的一场宗教救赎,而主人公则扮演了现代基督的角色。
关键词:骑桶飞行非现实化信仰缺失救赎表演
《骑桶者》这篇小说从故事的情节角度来说本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故事,它叙述了贫困潦倒的“我”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下向煤店老板借煤被拒绝的这样一个情节。从传统的角度去理解,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批判现实之残酷或者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的一种主题表达,然而,卡夫卡却让小说的主人公一下子“失重”了,他让“我”飞了起来,飞着去实行借煤的行动,这一情节设计使得小说轻盈起来,而小说的主题表达也产生了非现实化的倾向。
小说的非现实化倾向的实现是通过“骑桶飞行”这一情节的设置而实现的,然而,骑桶飞行这个表面看似荒诞的情节在卡夫卡的小说中却有其象征意义上的真实性。如果我们细细推敲会发现在这篇小说中真正荒诞而非现实的不是“飞行”,而是“要煤”这一看似十分“现实”的行为。小说中“我”骑着桶去问老板要煤,只是要一铲或者两铲煤,这个最卑微的要求没有得到实现。(并没有被拒绝,而是老板娘拒绝承认
“我”的存在)但是,换一个角度思考,即使“我”的请求得到满足,但是“我”的要求仅仅是:
“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1]
一铲或者两铲煤对“我”而言在当时的环境下够用吗?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可以这样说,“我”这一次行动的目的不是煤。关于这次行动失败,也许有读者认为是“老板娘”没有看到“我”,那么,为何“我”不能从桶上下来呢?所以,从“骑桶飞行”的行动的结果来看,“我”显然是失败了,但是,从失败行动背后的这两个疑点,即要煤的不现实和不能下桶这两点来看,恰恰能够解读出卡夫卡小说主人公“我”骑桶飞行这一行为的象征意义。笔者之前说过,“骑桶飞行”这一行为是不以外在的目的——要煤而存在的,同时这一行为不能因为要煤而被终止(不能为了要到煤而下桶),那么,“骑桶飞行”的目的只能解释为以自身为目的的行动了,即飞行的目的就是飞行本身。我们可以称这样的以自身行动为目的的行动为表演。换句话说“我”的骑桶飞行是一次表演。
作为骑桶者的“我”表演了什么呢?
联系全文的背景氛围来理解,笔者认为主人公“我”的骑桶飞行是一次宗教救赎的表演。救赎是一次表演,当我们怀着这样的眼光来看待布道者的行动时,才能真正理解布道者救赎行动的意义。在西方文明中最伟大的救赎表演者莫过于以圣子之名来到人间的耶稣基督了。耶稣基督在最后的晚餐被犹大出卖前,已经预知自己即将被出卖而被钉上十字架,他预言到:
耶稣说完了这一切的话,就对门徒说,你们知道过两天是逾越节,人子将要被交给人,钉在十字架上。[2]
到了晚上,耶稣和十二个门徒坐席。正吃的时候,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他们就甚忧愁,一个一个地问他说,主,是我吗?耶稣回答说,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就是他要卖我。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经上指着他所写的,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
卡夫卡小说《骑桶者》的宗教表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