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山有路“问”为出
21世纪教育的特征是创新教育. 创新源于问题,问题推动发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在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的灵魂.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 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 因此,将问题贯穿数学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如何培养好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呢?
一、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敢问”
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 因此,要学生敢问,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 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此,教师要努力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名学生,而不在学生中人为的划分等级. 在彼此的交往中,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语表扬,而且要用微笑、点头、注视、肯定的手势以及关怀性的接触方式进行鼓励. 比如,摸摸头、拉拉手等一系列动作都能把你和学生的距离拉近,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捕捉
“问”的契机,放大胆地去问.
其次,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为教师,他们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 有了这样适宜的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爱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问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问是学生学习的起点;问是点燃智慧的火花. 巧妙设障布疑,把学生置身于研究数学问题的氛围中,能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比如我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一开始先跟学生做个“拍手游戏”,我要求:学生拍手的次数是我的一半. 我拍四下,学生拍两下,我拍两下,学生拍一下,当我拍一下时,有的学生就不拍了,有的就轻轻地拍了一下,这时让学生思考提问,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室里闹哄哄的……学生的问题就来了:能拍吗?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种数怎么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
活了学生思维,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潜移默化熏陶培养,使学生“善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是教师工作细心的一种素养. 当学生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时,教师要从各方面入手,用多种方法,潜移默化,让
“数”山有路“问”为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