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村三首(之三)
杜甫
一)杜甫的生平及创作阶段
(一)杜甫的生平及创作阶段
杜甫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35岁以前)
2、困守长安时期(35岁—44岁)
3、陷贼和为官时期(44岁—48岁)
4、漂泊西南时期(48岁——59岁)
二)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1、杜诗歌形象、广泛、真实、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面貌
2、杜诗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
忧民:
忧国:
3、杜诗尖锐批判谴责了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的罪行
1. “沉郁顿挫”
首先,与诗人的性格遭际有关。其次,与杜甫的审美理想有关。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从众多的事物中选取最有代表性者。
。
,表达一波三折。
5. 以议论为诗,杜诗众体皆备,但七律成就尤高。
二、作品分析
(一)写作背景:
(二)题解:
(三)内容讲解
一)写作背景
前一首诗的写作背景是杜甫身陷被叛军沦陷的长安。这三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他后来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赶往朝廷所在地凤翔,投奔唐肃宗,被朝廷任命为左拾遗,担任谏官。因为兵败陈陶斜的房琯辩护而得罪唐肃宗,肃宗在政治上开始疏远他,让他回乡探亲。此时离他离开鄜州已有十个月之久,当时兵荒马乱,哀鸿遍野,杜甫带着政治上的失意,怀着对家人的思念赶回羌村探亲。这三首诗写的就是他此次探亲的一些生活片断。
二)题解
通过回家探亲的一些生活片段,反映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小见大,以小题材反映重大主题。
三)三首其三内容
第三首:写父老乡亲看望杜甫的情景。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三、艺术特色
一是以小见大:
诗人以回家后的一些生活片断,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共同的重大主题;
二是主观感情和客观场面相结合:
第一首主要是通过三个场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二首直接揭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三首通过父老乡亲的话语和自己的歌声表现主题。
《羌村三首(之三)》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