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设计
刘静
一、说教材和学情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_篇课文。与本单元其他两篇小说不同,本文既是一篇外国短篇小说,又是体现作者契诃夫幽默讽刺风格的一篇范例。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共编排了两个小说单元,分别为必修三和必修五的第一单元。在必修三的小说单元中,学生重点学习了“小说的人物形象和环境”“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己经能够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点。在本单元中,要求学生在小说文体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要求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同时分析情节是怎样展开的,通过语高描写,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
高二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己经学习了《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小说,初步掌握了对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的理解与分析,这为我们在这一课进一步深入探讨小说主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作为高二文科班的学生,他们己经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探究能力,在一些问题上可以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本课的鉴赏不能仅停留在对己知知识的回顾上,而应让学生从中获取一些鉴赏小说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
二、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文特点及高_学生的学情特点,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我确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
①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文中别里科夫形象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的
②通过师生互动,比较教材与原文内容的不同,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整合能力
③体会本课的讽刺语高,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理解小说主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有丰富的情节和生动的语高,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容易停留在热闹的表而,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基于以上原因,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设为:
教学重点: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探讨“套子”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准确深入地把握小说主题,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和根源
(二)教法与学法
。
我在具体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会注意利用小说的线索一一“套子”,从文体分析入手,以人物形象解剖为主,展开对本课的阅读教学活动。考虑传统小说教学往往局限于“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我对传统的教学做了一点“更新”和“升级”,适度引进了与小说密切相关的叙事学理论。同时,我会结合“问题探究法”、“紧贴文本”教学法和“原文选文比较”阅读法进行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
。
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法指导下,提倡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乐学”。
下面,我着重谈一谈本文的教学策略及大概实施过程
三、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打算用两课时。第一课时,预习课文。学生通过工具书查找作者相关信息。在学生整理本课的情节结构后,,让学生对比阅读。第_课时,阅读鉴赏,交流总结,主要从“导入新课一一速读课文一一研读课文一一对比阅读一一作业布置”五个环节来设计。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那么我们可以说别里科夫是一个没有晴天的男人”导入课文,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看文中的两幅插图,揭“套子”
《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