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阅读,享受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我们多有这样的经验,看到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首先是题目或书名、封面吸引了自己:写的是什么?拿过来,赶快读一读。学生也一样。拿到新课本,每个学生都会这样想:这里都有什么?让我翻开看一看。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阅读是人类求知的重要形式。阅读开始于阅读需求,到了一定的年龄,阅读需求就成为每个人的成长需要。语文教学担负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的任务,但是现在是考什么教什么,繁琐的分析,喋喋不休的讲解,做不完的练习,这些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加上受到网络游戏、卡通、漫画的强烈冲击,许多学生越来越远离优秀读物。这一情况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学更严重。富裕起来的家长舍得为孩子买各种各样的玩具,但是由于自身文化修养不高,不知道如何选择正确的读物,也没有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读书者的形象,导致大量的图书成了摆设,孩子们肤浅的、视觉冲击力更强的漫画、游戏更好奇、更有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兴趣是对客观事物需要的一种情绪色彩的表现。当他们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对该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关注,积极地探索,并从事有关的活动,认真地观察、记忆、想象和思考。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喜欢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是关键。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笔者在语文课堂上就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精心设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精心设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设计的问题要新奇,吸引学生的目光,有引导性,能激发探寻的强烈愿望。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田园诗情》一文时,笔者没有让学生预习,一开始就板书了“田园”二字,让生活在农村的学生说说看到这两个字想到了什么?接着依次出示了郁金香和奶牛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然后把图片和字联系在一起告诉学生:“在遥远的欧洲有一个美丽的国家——荷兰,在荷兰广袤的土地上有无数的牧场,有大片大片美丽高贵的郁金香和蛛网般纵横交错的河流渠道,你们想去看看吗?”“乡下孩子。”非常想知道外国的乡村是什么模样的,是否真有“诗情”,于是开始认真阅读。
在设问时我们还要注意重点问题要少而精、深浅兼顾。问题过大,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问题过小,无法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设问过深,超过学生能力与基础。若“跳一跳,够不到”,学生就会失去信心,失去探寻的欲望。例如在教学课文《军神》一课时,笔者依次提出了三个问题:1.“军神”是谁?“神”?“军神”。1、2两个问题很简单,只要看过课文,再联系平时的生活积累就可以回答,课堂气氛活跃。第三个问题必须通过阅读体会之后才能回答,于是就增强了学生深入阅读课文解开这个难题的欲望。
二、在阅读中启发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快乐飞翔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科学发明的基础,也是小学儿童的天性。让更多的联想和想象进入阅读课堂,对学生来说是乐事,会让他们对阅读更感兴趣,进而喜欢阅读。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课文《秋天》中写道:“苹果
爱上阅读,享受阅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