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学院
校园广场规划设计说明书
院系:环境与地理科学系
年级:零八级
班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组别:第四组
成员:段冬冬姜九玲蒋芳芳李田园
李传鹏刘兆辰申立勇朱凡
目录
1、 现状条件分析 2
2、 方案特色 3
3、 设计理念 3
4、 设计原则 3
5、 用地布局 4
6、 景观介绍 5
7、 绿地系统规划 6
8、道路交通规划 7
9、铺装设计 7
10、总体平面图 8
11、功能布局及空间特色分析图 9
12、绿地系统分析图 10
13、小品设施分布图 11
14、规划地段现状图 12
15、道路交通规划图 13
16、景观系统分析图 14
17、沿中轴线纵向剖面图 15
现状条件分析
该设计方案位于平顶山学院西校区,北靠学校图书馆大楼,东邻教师家属楼群,西接未开发原生态景观区域,南面为规划中平顶山学院南大门,而大门外即是景色宜人、碧波浩渺的平西湖。地理位置优越,周边环境优美,是全校师生集会、学习、休闲的理想区域。
该区占地面积37400平方米,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坡度达8%,最高处图书馆与最低处广场入口有十五米的高差,是在整个广场规划设计中所需要特别处理的部分。
本方案在校园总体规划设计的指导下,遵循着学校总体设计中秉承的大气、端庄、自然、和谐的理念,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运用系统的自然生态理念、力求营造出具有平顶山学院特色的生活、学习环境。
方案特色
该方案的构思新颖、方案极具特色,从整体效果图来看,犹如一朵绽放的最为繁盛的菊花,那年轻而有朝气的精神,正是同学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无可比拟的生命力。而在广场主要景观的设计上,也巧妙地形成双手托着明珠的效果,那明珠是莘莘学子,而双手则是呵护着希望的依靠。
广场在设计中也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无论是摘自古诗词的广场命名方式,还是景观小品的设置,都在诠释着作为校园广场所应有的文化底蕴。
设计理念
设计结合平顶山学院——“脚踏实地”的总体规划方案,充分利用现有建筑及空间,着力打造出具有代表性、识别力的综合性校园文化广场。整个广场设计以“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为依托,运用现代造景及美学方法,将学校这一特殊背景下所蕴含的生机与活力通过设计方案展露无疑。
设计原则
从规划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依功能分区,营造出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广场景观
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着“人性化”,使其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广场的基本功能是以人为本的,广场的布局应以人的要求为出发点。校园环境是育人的场所,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体魄、丰富个性的空,它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的心灵成长的力量。校园环境的绿化应寓教与绿、寓教于乐,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在继承先人思想的基础上,在各绿地所处的位置、环境的自然地理条件下,采用综合的,完整的生态设计方案,考虑设计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对生态最大程度的改善。
平顶山学院设计的特色即大气与秀美兼有,端庄的建筑与绿色生态、大片水域相和谐。因此,在校园广场的设计中,一要简单大方,二要绿色满园。根据不同分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特点,力求创造内容丰富、各有特色的校园局部景观空间。总体呈现“清新自然、开放舒朗”的风格特色,并达到“以透见大,以景见深,以绿见美,以文见情,以古见悠,以境见长”的特点。
“文化”主题
广场文化是在广场这一特定的空间里呈现的文化现象及其本身所蕴含的文化特质。校园文化广场包括的内容有:绿色文化、艺术文化、休闲文化:文化气息浓厚的广场建筑、雕塑和配套设施等为广场文化挖掘出更为深远的意义。
校园环境是育人的场所,不求奢华,要朴素大方,以最少的投资创造最大限度的绿色空间。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尽量以植物造景来丰富校园景观。在设计中花木的种类就近取材,多采用乡土种植,多数选用抗性强、便于管理的树木,适当点缀一些珍贵花木。
用地布局
规划方案用地分为三个大的主要功能区,集会广场区、休闲漫步区、休憩观赏区,三大主脉,主景观脉、生态脉、次景观脉。
集会广场区位于设计方案南北向主景观轴线上,以行知大道为轴连接起主广场——晨曦广场,副广场——清源广场。用以满足同学们日常集会、休闲之需。
休闲漫步区为于规划区内次级园路两侧,由大片绿地构成,多种植物的合理搭配使得该区春季梢头嫩绿,花团锦簇;夏季绿叶成荫,浓景覆地;秋季色彩斑斓,果实累累;冬季树木青绿,白雪挂枝。最终达到四季常绿,常年有花的美化效果。
休憩观赏区集中于广场北部东西两侧,以合欢树林和孔雀台为主要核心区,合欢树林为以合欢为主的一片小树林,林中
平顶山学院校园广场规划设计方案说明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