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毫米的认识
教学
目的
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重点
难点
重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难点: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知道1厘米=10毫米。
步骤
集体备课思路
个人补充调整
一、复习铺垫
,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二、
问题导航
先让学生估测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看谁估测得比较准确?
再引导测量,从中发现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从中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引出课题(毫米的认识)
关于毫米,你想知道了哪些知识?(提取有价值的问题)
三、
探究学习
1、根据问题,引导探究,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有条件的可以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身份证,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
毫米的认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