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设备管理
测量设备是实现检测/校准的技术手段,是测量仪器、测量标准、参考物质、辅助设备及进行测量所必需的资料总称。包括系统、器具、元件、材料等。它的正确选择与装备、使用与维护,不仅直接影响到实验室的运行成本(占实验室有形资产的相当份额),而且直接关系到检测/校准数据的质量(可靠性、准确性),关系到检测/校准数据的互认。
1 仪器设备管理的任务与范围
仪器设备管理的任务
仪器设备管理的任务,就是利用有效的管理措施,做好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和保养,贯彻以预防为主,维护保养和合理使用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其投资效能,实现仪器设备管理的科学化,促进检测/校准工作的开展。具体来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算的基本原则选购仪器设备。
、附件配套齐全,到货后及时安装调试、验收、投用,出现故障时及时修复。
,不保留过多剩余能力,也不能使高性能设备长期在低档运行或存储不用。
、更新换代工作,同时做好引进设备的研究、消化和改进。
,提高维修和保养技术,保证备件、配件的供应。
,重视经济效益。
仪器设备管理的内容
仪器设备按其价值通常可分为低值易损、一般和大型精密三类。某些实验室规定,单价在200元以上(含200元)、耐用期在一年以上、非易损的且能独立使用的,均列入固定资产。凡自制、捐赠或调拨的仪器设备且符合上述规定的,也应计价列入固定资产。当仪器设备增添附件或改制时,按附件实价或加工改制费用增加其原值;当减少附件或拆除部件时,相应减少其原值。
仪器设备管理的内容通常可概括为计划管理、常规管理、技术管理、经济管理等四个层次。具体见图7-9。
图7-9 仪器设备管理层次和内容
2 测量设备的计划管理
仪器设备申购计划的编制
实验室应根据发展规划以及经费可能,按照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综合平衡、全面安排的原则,研究仪器设备所用的检测/校准配套标准,提出仪器设备申购计划,并做好正确的选型和可行性论证。
选购仪器设备要遵循工作上适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原则。工作上适用是指选购的仪器设备能满足任务的需要。技术上先进是指仪器设备的性能稳定、可靠、耐用。经济上合理是指购置费与日常运行费合理,能取得较高的投资效益。
在选购仪器设备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计量特性。主要包括测量范围、准确度等级、示值误差、重复性、稳定性、滞后、分辨力、鉴别力(阈)等,其中,测量范围和准确度等级是两项最主要的指标。选购仪器设备首先要考虑测量范围和准确度等级的匹配,即,测量范围要覆盖被检测/校准参数的变化范围,准确度等级应符合1/3~1/5原则。
②可靠性。是指测量仪器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主要包括使用寿命、气候环境适应性、抗机械干扰性能、抗电磁干扰性能、电气安全性能、可维修性与易修性以及零件的耐用性等。
③兼容性。是指所选购的仪器设备应尽可能与现有仪器设备相兼容。
④成套性。是指所选购的仪器设备要配套,包括单机配套、机组配套、项目配套以及技术性能配套。
⑤环保性。是指仪器设备运转以后对环境不发生污染的水平,包括噪声和有害物质等污染。
⑥经济性。是指仪器设备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成本,包括减少日常运行的能源消耗,力求“物美价廉”。
仪器设备申购计划的审批和实施
仪器设备的申购计划经科室主任签署意见后,由实验室技术管理层审核批准。属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还需组织同行进行专门的可行性论证。自制仪器的试制,事先必须提出计划,然后对其研制人员的技术能力、试制方案的科学性以及经费支出的合理性进行论证,经实验室设备管理部门审核,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行。试制完成后,经技术鉴定、验收合格后纳入设备资产管理。
经批准的仪器设备申购计划,由实验室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实施。仪器设备计划实施中的注意事项有:
①在合同签订时,对所订仪器设备品名、规格、型号、技术指标、质量要求、订购数量、价格、交货日期、交货地点、到站、运输方式、运费承担、验收条件和标准、付款方式和时间,以及违约等各项内容都要有明确的要求。经过双方协商,以条款形式固定下来,再经双方确认及法人代表签字,加盖合同专用章方可生效。
②生效的合同,应指定专人管理并记录执行情况。
③合同签订后,应及时汇出预付款,以便供方生产发货。
④到货后,应按合同条款规定及时验收。如有残损、短缺、质量不符等问题,应作详细记录,同时暂拒付余款,及时与供方联系处理。
⑤合同的执行情况,应予及时清理、检查、统计、上报。
编制计划时,由于运输、产品质量、经费增减等情况的变化,可能需要对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计划的调整
测量设备的管理和计量溯源的管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