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根分类
AM:丛枝菌根(苔藓、蕨类、裸子、被子)
ECM:外生菌根(蕨类、裸子、被子)
EM:内生菌根
EEM:内外兼生菌根(裸子、被子)
ARM:浆果鹃类菌根
MM:水晶兰类菌根
ERM:欧石楠类菌根
OM:兰科菌根
结构
AM真菌包括;菌丝、丛枝、泡囊、辅助细胞、孢子和孢子果等结构
1)菌丝(Hyphae)
任何一种菌根都由植物根系、两个相关的菌丝系统三部分组成,其中菌丝系统一个是分布于土壤中的,另一个是分布于根系内的。AM真菌中,分布于土壤中的菌丝称为外生菌丝或根外菌丝,通常呈网状结构,有时形成二分叉吸收结构。根外菌丝从形态上又可分为两种:厚壁菌丝和薄壁菌丝。根外菌丝对损伤的愈合能力较强。在较粗的根外菌丝上可以产生大量的休眠孢子。分布于根系内的菌丝称为内生菌丝或根内菌丝。内生菌丝又可分为胞间菌丝和胞内菌丝。胞间菌丝是在皮层薄壁管胞中间由圈状菌丝或由侵入菌丝分叉直接形成。
(2)丛枝(Arbuscule)
AM真菌侵入宿主植物根系皮层细胞内,经过连续二叉分枝生长形成树枝状或花椰菜状结构,即丛枝。丛枝是AM真菌最重要的结构,它是AM真菌侵染宿主植物根细胞组织内部进一步延伸的端点,被认为是宿主植物与AM真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优势位点或主要场所。
(3)泡囊(Vesicle)
泡囊是由根内菌丝顶端膨大而形成的球形、棒形、圆柱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结构,可在根系皮层细胞内或细胞间生长发育。并非所有的AM真菌都产生泡囊,如巨孢囊霉属和盾巨孢囊霉属的真菌则不再根内产生泡囊。关于泡囊的功能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它是繁殖器官;另一种则认为它是储藏器官。
(4)辅助细胞(Auxiliary cell)
辅助细胞是巨孢囊霉真菌所特有的结构,这个科的真菌不在根系皮层细胞内或间隙产生泡囊。巨孢囊霉科菌根真菌的繁殖体萌发而尚未侵染寄主根系的过程中,及侵入根系后,菌丝在根外分叉,末段隆起、膨大形成辅助细胞(根外泡囊)。巨孢囊霉科的根外辅助细胞与球囊霉科和无梗囊霉科的根内泡囊一样,被认为是储存营养的器官。但研究表明球囊霉的泡囊可以作为繁殖体,而巨孢囊霉科在建立菌根共生体后,产生的根外辅助细胞是否具有同样的功能还不清楚。
(5)孢子和孢子果(Spore and sporocarp)
AM真菌的孢子及孢子果是一种繁殖器官,是分类学的重要依据。孢子是土壤菌丝或根内菌丝的膨大形式,内含有脂肪、细胞质和多核。孢子一般为圆形、近圆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大,直径为50-500μm。孢子的大小、形态与结构因菌根真菌的种类而不同。与孢子相连的菌丝称为连胞菌丝(subtending hypha),不同属种菌根真菌,连胞菌丝的数目、颜色、形状、宽度甚至菌丝壁的结构都有很大的差异。孢子在土壤中的寿命约1年。孢子聚集称为孢子果,孢子果的形状、大小、果内孢子的排列方式等特征都与菌根真菌的种类有关系。孢子果中的孢子呈串珠状排列或辐射状排列。
孢子鉴定
目前AM真菌尚不能纯培养,主要是根据AM真菌生殖孢子和孢子果的形态学特征,来对孢子进行鉴定。但是由于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异,例如孢子的形态特征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不同的储存时间和不同的浮载剂中都会有很大的差别,这样使得在鉴定时会有错误判断。至今,对AM真菌的鉴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鉴定者的
丛枝菌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