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双河镇中心校于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字,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发挥想象空间,了解词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感概万千的真实情感。
教学设计:
背景铺垫,打下情感基调
刚才下课有个小朋友高兴地告诉我,本周六是她的生日,她想邀请老师和咱班的几个同学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你们知道吗?(请客)她想邀请小朋友到她家做客,小朋友是她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现在我们把它请到黑板上来(师范写,学生书空,边写边强调“横撇”“捺”要写的书展才漂亮),说说怎么记这个字。(都来自各自的家去做客)
设计意图:如果在引入新课之时,教师能以新颖的谈话导入法来导入,这样既能吸引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能为新课埋下情感的基调。
(二)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自读全诗,留心一下“客”在哪里,开始!
。紧扣“客”字,启发思考:你发现了吗?(出示最后一句)
这个“客”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结合图片回答: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大家都观察得非常仔细,图上画的这位老人叫贺知章,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他30多岁离开自己的家乡,辞官告老还乡之即,年至已八十多岁,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年之久,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写下了著名的古诗《回乡偶书》。
4、板书课题: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5、分析课题:重点理解“偶”字。
设计意图:“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正因为这首诗写于年代久远时期,所以学生对古诗的背景不了解,通过观察挂图,通过对诗及作者背景的介绍,使同学们一下子进入了古诗的情境之中,为后面的学习做辅垫。
(三)朗读古诗,读准读出韵律
1、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师强调字音
2、同学们,读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还应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请大家仔细观察,这首古诗有几行?每一行有几个字?(有四行,每一行七个字。)
像这样的古诗,我们叫它“七言绝句”,像这样的“七言绝句”该怎么读呢?
5、生试读,老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的朗读不同于课文的朗读。它的特殊的结构、文体使它有了特殊的读法,那就是诗的韵律和节奏,通过古诗文体分类的简单介绍,使学生了解其节奏,对他们今后学古诗很有帮助。
(四)自主感悟,品读体会
出示自学小提示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指名读。
你读懂了什么?
师:讲得真不错,请大家仔细找一找:有几对反义词?
生:少——老小——大离——回
师:一少一老,一小一大,一离一回,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对比)
师:整整几十年了,变化大不大呀!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生:
鬓毛衰。)
师:鬓毛在哪儿?摸一摸。结合图片说说“鬓毛衰”的意思。(生:老了,头发白了。)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