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
师说
——韩愈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韩愈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知识卡片(一):作者介绍
古文运动: 是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故称作“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
知识卡片(二):古文运动
知识卡片(三):题解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如:《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本文重点是抨击时弊,论述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因而题为“师说”。
阅读回答:文中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风气?《师说》哪一段抨击了这种恶劣风气?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抗颜:不看别人脸色,态度严正不屈。
而增与为言辞: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写作背景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句,翻译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其、之、于、则、乎、乃等)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3、学习韩愈不顾流俗、向社会陋习作斗争的精神。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道理:
古之学者必有师。
2、从师的原因
(原文)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从师的标准
(原文)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老师的职责
(原文)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