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与学,相辅相成
在当前追求高效课堂的形势下,教师都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关注教学设计,强调概念的形成、探究活动的设计……但所有的这些都与问题分不开。好的问题有助于将整个课堂环节连续成一体,有助于将学生导向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更能使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顺畅的进行,知识的生成更有效。教师只有设计高效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以下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际中对于物理课堂上不同问题的一些感悟。
一、情境提问,引发兴趣
要对问题进行探究,必须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之上,将问题置于实际的情景中,综合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浮与沉”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问题:
问1:把牙膏壳放入水中,然后放手,它会怎样运动呢?
问2:你能想办法使它不下沉,而是浮在水面上吗?
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有的往水里加盐;有的把牙膏的盖子拧开,鼓着腮帮子往里吹气;还有的想办法把牙膏壳弄成中空状。师根据观察,选择完成效果较好的组,请他们介绍一下做法,并把实验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接着提出问题:
问3:为什么瘪的牙膏壳会沉入水底,鼓起的牙膏壳却能浮在水面上呢?
问4:牙膏放入水中下沉,在什么液体中它能浮起来呢?
问5:还有别的办法能使牙膏壳浮起来吗?
问6:为什么同一个物体,一会儿下沉,一会儿上浮呢?其实这个现象在生活中也很常见,这其中是否蕴含了什么规律呢?
通过情景问题,激起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打开了思维的火花,也为学生合理猜想打基础.
二、层次提问,激发思维
对于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要采取有浅入深的提问方式,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发展。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自主地完成二力平衡的探究,教师用循序渐进的问题:
问1:书中四例中物体处于什么运动状态?
问2:这些物体受到那些力的作用?
问3:这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通过作受力示意图,你发现这些力有何特点?
问4: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吗?
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力的差异,要求老师设计不同的问题去引导学生,对于学困生要设计基础的、显浅的问题,中等生的问题要在一定的思维后回答出来,对于优秀学生的提问要有思辨性、发散性,体现难度。层次提问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问,每个问题对于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三、任务提问,引导探究
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探究是重要的环节,为了让学生自主的完成探究过程,老师给学生的提问起到了引导作用,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设计如下问题:
问1:卡片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问2:改变钩码的个数,看什么情况下,卡片能保持平衡?说明平衡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问3:将处于平衡状态的卡片转过一个角度,卡片还能保持平衡吗?说明
问与学,相辅相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