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第二次质量抽测
高一语文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27分)
一、选择题(18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
( jìn ) 熨帖(yù ) 摭拾(zhí ) 虔诚( qiān )
( zǐ) 饿馁(piǎo ) 隽秀( juàn ) 妃嫔( pín )
(jū ) 蓓蕾(léi) 昊天(hào) 跌宕(dàng)
(zhēn) 跬步(kuǐ) 翘首(qiáo) 搭讪(shàn)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
。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意,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复制得惟妙惟肖,深黄的颜色,古希腊、古罗马的气派,威严地靠墙一字排开。
、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D.——“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句名言的创作者是楚霸王项羽,但他自己功败垂成,并没有让自己的话成为现实。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大约四百多年。
,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
,我摸着树枝,满怀希望地寻找蓓蕾,寻找第一个大自然冬眠之后苏醒过来的征兆。
,并且看到她那经常向我流露出的对于全人类的同情。
( ▲)
例句:戍卒叫,函谷举
,开妆镜也
( ▲)
,起而归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9分)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者。……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发愤西向西向:向西,指抗秦
B、韩、魏塞秦之冲冲:对着,向着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排斥
D、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完:安定、保全
(3分) ( )
A、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B、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C、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D、而四国休息于内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B、苏辙的这篇文章侧重于批评韩、魏两国,没有为六国挺身而出。
C、苏辙此文着重论述为韩、魏地处险要,是六国与秦抗衡的关键所在。
D、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33分)
三、(28分)
。(10分)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2分)
▲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分)
▲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分)
▲
(4)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3分)
▲
1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末遗民。②芊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