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引领新辉煌
建社
(一)城市,人类文明荟萃的海洋;农村,充满泥土芬芳的故乡。
拓土而耕,筑城而居。古往今来,城与乡的碰撞、沟通、激荡、博弈,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历史画卷,交织成一部浓缩的人类发展史。
(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脚下这片名都相望、城垣相叠的大地,我们不禁深深地感喟,100多年前马克思曾预言的“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镇化的历史”,正在被中原城乡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沧桑巨变所印证。
(三)消除城乡二元,缩小城乡差距,让深受乡村恩泽的城市反哺农村,让世代躬耕陇亩的万千农民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不仅是重大的经济命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在统筹城乡、推进城镇化的道路上,我们探索的步伐从未停歇。
从“八五”到“十一五”,从“十八罗汉闹中原”到“三头并举”,从“中心城市带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到城乡一体、产城融合……一次次重大抉择,始终贯穿一条不变的
“主线”——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正是这条“主线”,让河南的城镇化发展始终步履沉稳而矫健。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城镇人口接近4000万,城镇化驶入快车道;
城乡建设质量逐步提升。中心城市柱石更坚实,中小城市基石更牢固,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新型农村社区试点渐次推进;
城乡一体快速发展。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正在走向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四)河南是中国的缩影,河南的发展关乎中国现代化的全局。
“谋河南的事,解中卢展工在省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建设中原经济区,走好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新型城镇化是引领。
(五)“三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依存,互促共进。新型城镇化引领,是在强工兴产支撑下的引领,是在稳粮固农基础上的引领,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引领。只有发挥好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
“三化”才能科学发展、协调推进。
转变发展方式,新型城镇化引领是着力点。我省三次产业比例不合理,三产低于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远低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要实现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人口、产业、土地、资金等要素在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优化配置,关键要靠新型城镇化来引领。
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引领是增长点。未来发展最大的内需动力在城镇化,最雄厚的投资潜力也在城镇化。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带动3倍于农民的消费支出。到“十二五”末,我省城镇化率达到48%以上,可带动1万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数以千亿计的消费支出。
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新型城镇化引领是切入点。我省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三农”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的最大症结,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的最现实问题。只有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破解用地刚性需求与保护耕地硬性约束难题,拓宽工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空间;才能减少农村人口,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和组织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我省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转移农村人口100万人、节约建设用地22万亩以上就是很好的明证。
(六)一头连着新型工业化,一头连着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担当起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重任。
“三化”为途,新型城镇化引领是基于河南省情的必然选择,是我们结合实际主动探索发展新路的重大创举。城镇化水平低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各种矛盾的聚焦点,既有工业化动力不够强劲的制约,更有城镇化自身引领不足的软肋,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都能从城镇化水平不高的现实中找到答案。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就抓住了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牛鼻子”。
“三化”为途,新型城镇化引领是基于先进理念的科学决策,是我们更加自觉推进城乡发展的生动实践。美国著名学者雷利认为,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特勒认为,中心城市依靠更加完善的综合服务功能,能吸引产业和人口集聚。产业兴城市兴,城市强产业旺。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充分体现了产城融合、产城互动的规律,为城镇化注入动力活力。
“三化”为途,新型城镇化引领是基于发展阶段的科学定位,是我们对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从发达国家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经验看,在工业化初期,项目建设带动城市发展;在中后期,城市以完善的功能和服务吸引项目落地。目前
新型城镇化 引领新辉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