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伦理道德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基础;学习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努力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提高道德修养自觉性,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的现代高素质人才。
教学重点:;
4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讨论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1、道德产生的条件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产生受到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制约。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孤立的个人是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的。只有在形成了人与人、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社会关系的地方才有可能产生道德。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依赖于社会关系,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调节这种关系时,作为自觉意识和人类精神自律的道德才能得以产生。古希腊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完善的生活。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未经意识到的道德不能称为真正的道德,因为道德毕竟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
生产劳动的过程从现象上看是人的智力、体力同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但从本质上看却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表现为一定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在人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着人们道德伦理上的交往,形成有关善与恶、祸与福、利与害等道德观念。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建立起了较为经常而固定的各种社会关系,并产生了对这种社会关系的自我意识。
(4).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条件
两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使人与人之间关系日趋复杂,交往日益频繁。与此同时,人们的社会组织形式也相应发生变化。由劳动分工导致的人们实践领域的扩大和实践活动的复杂化,产生了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和与之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从道德意识上约束人的行为、调节各种利益矛盾,以维系一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性。于是,在人们自身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些简单的道德准则即道德禁忌。
2、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各种道德体系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4)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案例分析:
1997年,广州。一家公司进行公益活动,在全市的交通岗亭投放了三万把雨伞,供市民在遭遇大雨时无偿使用。条件只有一个,即市
第四节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