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媒体对大陆新闻的“选择与建构”
台湾媒体对大陆新闻的选择与建构
摘要:与前人多注重新闻报道的角度不同,本文以言论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框架理论,结合言论文体的特性,分析台湾3家主流媒体在汶川地震期间如何运用评论报道来选择与建构这一新闻事件,以传达其媒介立场与倾向,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台湾媒介与政治的关系。
关键词:汶川地震报纸评论框架分析
2008年5月12日,,加之雪灾、西藏事件和奥运会,注定中国会成为各国媒体报道的重点。台湾作为中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媒体如何报道这些事件,选取什么视角,传达什么观点,产生什么效果,等等,此类问题也会逐渐被学界关注。与前人多注重研究媒体新闻报道的角度不同,本文从报纸评论的视角出发,选取台湾3家主流报纸《联合报》、《自由时报》、《中国时报》中有关汶川地震的评论报道为例,运用框架理论,结合评论文体的特性,分析台湾媒体如何在评论报道中对大陆新闻的选择与建构,并试图探讨台湾媒介与政治的关系。
框架理论
美国学者加姆生(Gamson)认为框架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指框架n)oundaryl,即人们观察世界的镜头,代表观察事物的取材范围,凡纳入框架的实景,都成为人们认知世界中的一部分;二是指架构(building frame),即人们由框架建构意义,以此来解释、转述或评议外在世界的活动。因此可以把框架概念理解为一个名词和动词的复合体。作为名词,就是形成了的框架;作为动词,就是划分外部事实和心理再造真实的框架过程。
根据以上定义,本研究结合评论特点。分整体与个案两个分析维度,其中整体分析对应名词的框架定义,本研究称之为选题框架,意在探讨这三家媒体将哪些题材纳入取景框,使之成为人们理解汶川地震的来源;个案分析对应动词的框架定义,本研究称之为论证框架,分别从3家报纸中各选一篇评论作为个案,通过分析评论文本的引论、本论和结论来解读3家媒体如何用评论框架这一新闻事件。
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文本分析与框架分析相结合,重点在于分析评论这种特殊文体在评述汶川地震这一新闻事实中如何建构关于这一灾难事件的集体理解,并借由框架分析回答了:三家媒体选取哪些选题框架评价大陆形象及两岸关系?三家媒体关于各论证框架的论点是什么?如何用评论这种文体框架(framing)这一新闻事件? 毕业论文
样本选择。《联合报》《自由时报》《中国时报》目前在台湾报界呈三足鼎立之势。《联合报》反对台独,代表台湾统派民意;《自由时报》可谓独派的旗帜;《中国时报》在台湾统独纠结情境中,始终持暧昧的游离态度。三大报纸立场不一,各有稳定的读者群和支持者,选择这三家报纸评论作为分析样本,基本上代表了台湾的报业生态和社会意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界定为刊登在三家报纸A2版的社论和短评,并在文本分析时统一按评论文本的特性进行分析;分析样本不包括读者投书版,仅将其作为定性分析时的参考。
时段界定。鉴于报纸出版时间的特殊性及媒介议题的不断变化,本研究的时间段界定为2008年5月13日至6月1日,基本上覆盖了三家媒体对该事件的主要评论。文中将这20天通称为汶川地震期间。
毕业
选题框架分析
评
【台湾问题论文】台湾媒体对大陆新闻的“选择与建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