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段学生的“有感情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感知文本的一种基本手段。朗读,特别是感情朗读,在培养学生语感方面更有着独特功能,它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音节、语调、语速乃至轻重缓急的节奏、韵律的感受,还让学生从思想感情进行转化,使文章增色。有效的感情朗读,不仅可以深刻理解文本含意,激起情感上的共鸣,还可达到“情动于中而行于外”的意境。
但在一些课堂中,感情朗读似乎只是作为一种教学形式,为了读而读,不能让学生真正入情入境,自然谈不上“情动于中”,不能让学生通过朗读体现自己所感悟的思想情感。其次,感情朗读缺乏层次性。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上逐步递进与深入,导致反复诵读都是一个腔调,让感情朗读显得苍白、单调。再次,教师对于学生感情朗读评价欠妥,导向不当。很多老师认为对于刚刚初学这一学段的孩子,能够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就万事大吉了,对于孩子的朗读习惯没有过多的要求。
在我看来这是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1、2年级阶段目标中要求学生做到“喜爱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实践也充分证明了朗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能够声情并茂、恰如其分的运用感情朗读,那么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了。因此有感情朗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
那么如何结合孩子的特点教低年级学生感情朗读呢?
一、教给学生方法,指导朗读技巧
可以发挥想象朗读。在朗读训练中,我们要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放于第一位。一旦离开了积极的丰富的现象,既难以理解教材的内容,又难发展语文能力。如《找春天》这篇课文,课前可以让学生走进校园,踏入公园,漫步家乡,去感受柳枝的轻柔,桃花的娇媚,春风的柔和……放飞田野去寻找春天。学生走进春天,发现春天的美丽,探索春天的奥秘。他们有了自己真切的体验,心灵上受到感染,读时就特别入情境,从读书声中找到了春天的影子,进而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
1、在教学时,换可以引导让学生设疑带问题朗读。读前提问题并带之去读书,可以在读中活跃思维,更好理解课文。也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读书习惯。又为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打好基础。
2、还可以指导学生朗读技巧。从朗读的音调上,要指导学生掌握好语言的轻与重、缓与急、长与短、高与低等。
3、从形式上可齐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指导与练。
4、角色朗读,转化情感。
杨再隋教授也说:“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过程,教师要适时引起学生思维冲突。
――体验课文的情感因素并与之共鸣,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阅读过程中加强角色体验,是指让学生充分参与言语实践活动,真切地感知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加深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的过程。
采用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在读悟课文的时候注意与人物作者进行换位体验,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情感,共享他人的快乐,分担他人的痛苦,移他人之情与自己的心中,印发情感转化。
5、表演朗读,体会情感。
表演是体验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可根据文本提供的情境、情节,让学生入境表演,以此求得学生对文
浅谈低段学生的“有感情朗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