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
心理学家盖耶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所以教师要善待“错误”,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来丰富对教学的多向选择,来厚实教学的实践趣味,最终实现“让错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的希冀。
一、“错误理论”,改变我们对教学内涵的解释
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被滚烫的茶壶“烫着”后,就从内心深处建立了“滚烫的东西是不能碰”的认识;当我们在某处跌倒时,就会在潜意识里产生“行至某处时要小心翼翼”的想法……当我们亲身经历了一些刻骨铭心的错误后,也就有可能获得一些别人无法获得的智慧,这种现象印证了古语“吃一堑、长一智”的内涵,也给我们敞开了对教学真谛探求的另一个角度。
在传统的认知体系里,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极、自觉地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里,学生的学习全在《国家课程》的规划下,在教材编写者的选择下,在教师意识的主导下,按部就班地呈现,任何僭越这条红线,都有可能招来“无妄之灾”。然而“错误理论”的提出,给了我们对教学内涵的另一解读,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并不一定在《国家课程》的规划下,在教材编写者的选择下,在教师意识的主导下,按部就班地呈现,它既可以在学生的错误基础上进行,又可以将学生带到错误的区域让其自主探索,从而找出真理之路。
二、“错误资源”,丰富我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常常嗤之以鼻,这种做法,既使得我们与学生之间产生隔阂,又使得学生的错误难以彻底解决。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在教学时,直面学生的错误,并将学生的错误作为一个教学资源,作为教学的原点,让学生在与这些错误的碰撞中,让学生在这些错误的思辨中,领略到数学的实质内涵,我想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
当我们将“”写成“3”后,根据“四舍五入”的原则,它的取值范围就是“”至“”之间,显然这与“”的取值范围是不一样的——“”的取值范围是“”至“ ”之间。当我们引导学生直面错误,并将其扩大、显化,学生定会在错误中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定会在错误中寻找到自己失误的根源。
三、“错误实践”,还原我们对教学真谛的追求
错误是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个体进行自我建构的必经之路,同时又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为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人为地制造一些错误,让学生在错误中比较、分析,让学生在错误中反思,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达到对
“错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