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 南 汉乐府
江 南 可 采 莲,
莲 叶 何 田 田!
鱼 戏 莲 叶 间。
鱼 戏 莲 叶 东,
鱼 戏 莲 叶 西,
鱼 戏 莲 叶 南,
鱼 戏 莲 叶 北。
译文:
江南又到了可以采莲的季节了,叶子浮出水面紧密相连。鱼儿在莲叶间嬉戏,鱼儿在莲叶东面嬉戏,鱼儿在莲叶西面嬉戏,鱼儿在莲叶南面嬉戏,鱼儿在莲叶北面嬉戏。本篇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
诗歌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问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格调清新健康。诗歌的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显得活泼、自然、有趣。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是《诗经》的传统手法,用在这里,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2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注释: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 焜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3 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 勒 川,
阴 山 下,
天 似 穹 庐,
笼 盖 四 野。
天 苍 苍,
野 茫 茫,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注释:
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4、咏鹅 (唐) 骆宾王
鹅 鹅 鹅,
曲 项 向 天 歌。
白 毛 浮 绿 水,
红 掌 拨 清 波。
注释: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5、风 (唐)李 峤
解 落 三 秋 叶,
能 开 二 月 花。
过 江 千 尺 浪,
入 竹 万 竿 斜。
[注释]
1. 解:分开。
2. 三秋:指秋天的三个月,也指秋季的第三个月。
3. 二月:指春天。这是一首吟诵风的力量的诗。
诗人对自然现象观察非常细微,通过秋叶的飘零、春花的开放、波浪的涌起、翠竹的歪斜,从时令上、强度上写出了无形的风的力量。诗歌对仗工整,特别是数量词的运用,在排列上下了一番功夫。
李峤(644—713),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省)人,唐代诗人。他的诗大部分为五言近体诗,其中咏物诗有120首。诗作用词精心刻画,描述贴切,但诗兴不足。
6、咏柳 (唐) 贺知章
碧 玉 妆 成 一 树 高,
万 条 垂 下 绿 丝 绦。
不 知 细 叶 谁 裁 出,
二 月 春 风
小学生必会古诗30首(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