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
摘要:我国有着极其灿烂的古文化,书籍作为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经历着由繁到简、由物质到数字的发展,通过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书院藏书四大藏书性质、目的与现代藏书的对比,说明古今藏书是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转变的。
关键词:古代藏书;以人为本;物质载体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58-02
一、以简易繁——由书籍载体的演变看图书形态的发展
我国文字出现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在考古发掘的古文献中,发现商周时期有关王室、诸侯等的一些重要事件,主要是雕刻在甲骨、青铜器、石块、玉器上面,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初期书籍的样式。到了春秋战明显提高,私人讲学兴起,各家独抒己见,涌现出了众多思想著作,书籍作为这一阶段思想的传播者,较商、周而言,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常以竹、版、牍以及缣、帛等为材质书写文字,但竹书、木简书之类,翻阅起来不方便,制作程序还比较烦琐。汉代刘向《别录》: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新竹有汁,善朽蠹。凡作简者,皆於火上炙乾之。之后还有十几道工序,耗时费力且用久了“韦”、“丝绳”易断,容易导致书籍内容的混乱、残缺;缣帛书相对而言要轻便许多,可是比较贵重,不利于为社会普遍使用。西汉末年,蔡伦改进造纸术,纸书的轻便、价廉等特征,为社会广泛接受,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再加上发明于隋唐之际,推广于五代的雕版印刷术的盛行,纸书至今都是图书的主要形态。近现代书籍的物质形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理念的转变,针对纸书相对的局限性、易损性,开始向数字化方向发展,视听型图书、电子图书纷纷出现。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增加了图书阅读的随意性,资源的整合及检索平台的统一,越来越能及时满足读者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从书籍载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图书的形态经历着一个以简易繁、由物质到数字的转变过程。图书向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这就源自图书收藏性质及其目的的转变。
二、重藏轻用——看古代图书收藏性质与目的
古代图书收藏性质是以藏书为目的,大致可分为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书院藏书四类。
。官府藏书源于夏商,《尚书·多士》中说: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那时已经有了专门人员掌管典籍,所藏图书大多为法典、盟书之类,其目的就是为统治阶级保存史事,提供鉴戒。《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此外,据《周礼》记载,设立“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来分别管理政治、教育、礼仪、军事、法律、建筑等六方面的典册,可见官藏设施已趋完备。秦代藏书由内廷与政府共同管理,其中,内廷的书籍主要是供皇帝阅览的。东汉时期,设“秘书监”一职以管理图书,主要负责书籍典藏、校勘、抄写事务。唐代增加弘文馆、集贤院,等等,图书管理机构,大规模组织官员校对,并建立了管理制度。宋代的藏书机构体制不仅健全,还建立了完备的官府藏书保管措施,广泛搜集散籍,并组织专员整理、校对。从渊源可观,官府藏书服务于皇帝或宫府官员,不对外开放。朝代的更替、政治的混乱、战争的频发,等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大量的图书被焚毁,政府于是向

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dhdjhty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