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仁寿县龙桥乡凤梧中心小学校吴玉华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植物爬山虎的特点;
(2) 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及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技能目标:
(1) 培养学生深入、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认识身边的事物,激发学生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认识爬山虎“脚”的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爬山虎“脚”的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
三、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
1、虽然爬山虎到处可见,但学生尚未留心,更谈不上深入细致的观察。让学生动手采摘实物并带到课堂,这样,就可以亲眼目睹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像树枝,细得像头发丝,每一根的头上有一个小圆片,长的位置是在叶柄的反面,教师采用简笔画让学生理解“反面”一词,了解到爬山虎“脚”的位置,进而观察到爬山虎“脚”的颜色,枯萎后“脚”的形状,以及爬山虎的嫩叶等等,以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
2、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与其生长规律有密切联系。有必要采取课件演示,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了解到爬山虎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4、采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
5、让学生动手协作粘贴,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培养动脑动手的能力和相互协作的精神。
四、多媒体教学设计
1、爬山虎虽然是一种藤本植物,但学生由于缺少观察并不了解,所以有必要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让学生对此有更多的感性认识。
2、由于作者深入、细致地观察,描绘了“一墙美丽的爬山虎”,运用多媒体对爬山虎的生长过程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真切地看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爬上墙的。
3、课件通过多媒体定格特写配合实物观察,让学生对爬山虎“脚”的变化有一个整体和对比感受。
5、通过课件展示家乡美丽的爬山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以疑激趣,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爬山虎的脚。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
3、教师归纳(板书:样子、怎么爬、变化)
4、老师提出有关写法的问题,课件出示:
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 )再讲了( ),最后讲了( )。课文三、四、五自然段分别回答了这些问题。
(二)探究问题,深入学习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余思考: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子?
2、观察实物(学生自由发言)告诉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3、观察实物并讨论: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状?
4、教师用简笔画勾勒出爬山虎的茎、叶、脚,加以小结。
5、复述第三自然段。
6、提问启发: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柔弱)如此细小柔弱的脚能爬上墙吗?
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读第四自然段,并在描写爬山虎怎样往墙上爬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
2、[课件演示]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
鼠标点击第三句,指名学生朗读,问:这句话哪一个词概括写出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点击鼠标,使“一脚一脚”下出现绿色横线)
3、“爬山虎”到
爬山虎的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