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犯罪心理测试结论若干问题分析.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犯罪心理测试结论若干问题分析
犯罪心理测试结论是指在诉讼过程中,按照法定的测试程序,由专门犯罪心理测试人员根据案情或者测试对象的口供设计测试题目,操作测试仪,观察并记录测试对象在回答特定问题时的心理生理反应,分析这些生理心理参量的变化,认定测试对象有无违法犯罪事实或者特殊事件的记忆痕迹的一种结论。
一、犯罪心理测试结论作为证据的理论争议
(一)是否达到相当高的可靠性
犯罪心理测试结论是通过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得来的,因此,测试结论的可靠性主要就是指测试技术的可靠性。犯罪心理测试技术针对的是人类复杂的内心活动,要准确揭示测试对象的心理世界绝非易事。自犯罪心理测试技术问世以来,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学者进行了许多关于犯罪心理测试结论准确率的调查研究。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由合格的受过专门培训的测试专业人员进行的犯罪心理测试,其结论的准确率大约在85%-98%之间。其中美国学者进行的一项对1909起真实测试案例的调查表明检测结果认定被测人“说真话”的结论的准确率为97%,认定被测人“说假话”的结论的准确率为98%。[1](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测试中心参与测试的500多起实际案件中,犯罪心理测试对于无辜和作案人的区分准确性可以达到98%以上。[2]
(二)是否符合正当程序
目前,我国心理测试的组织和实施还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缺乏严格的程序性规定,这也使得许多人对于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能力抱有怀疑。但是,只要我们能制定规范的心理测试适用程序并严格遵守,就不应该因为现在程序的不规范就否定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能力。为了规范心理测试技术的使用,下列程序性规则是必不可少的:(1)建立心理测试人资格制度,必须通过司法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取得心理测试人资格证书。(2)测试必须征得被测试人的同意,不得以强制手段强迫被测试人接受测试。(3)心理测试应该按照测试规则,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测试,不得提侮辱被测试人人格的问题,不得提与该案无关的问题。(4)被测试人对心理测试结论不服有申诉的权利。(5)禁止以心理测试结论作为定案的惟一依据,必须有其他证据予以补强。(6)心理测试人员应当出庭接受询问并明确其例外规则。
(三)是否违反了禁止强迫自证其罪原则
强迫自证其罪,特别是刑讯逼供严重侵犯了基本人权。有人认为心理测试违背了被测人的意志,揭示了被测人不愿意说的内心隐私。但是,由于被测人有是否接受测试的选择权,在测试过程中也可以保持沉默,因此心理测试并没有违背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侦控机关最终用来作为指控根据的不是被测试者回答的内容,而是被测试者在回答问题时表现出来的生理及心理特征,犯罪心理测试结论作为证据与禁止强迫自证其罪并不矛盾。[3]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心理测试还有助于抑制刑讯逼供。刑讯逼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一些案件中,有少量证据说明某犯罪嫌疑人可能是罪犯,但又无法取得更有力的证据,于是就想从口供入手找证据。这时,如果我们能适当地采用心理测试技术,就能为案件找到新的突破口,为无辜者排除嫌疑,对有罪者找到新的攻击点以摧毁其防线。这样就减少了发生刑讯逼供的可能性。
二、犯罪心理测试结论作为证据的可行性分析
犯罪心理测试结论作为证据的可采性问题,应该从证据的判断标准,即符合证据的客观性、合法性标准入手。

证据的客观性,是指作为

犯罪心理测试结论若干问题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ng_xiong0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6-3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