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来了
信息技术发展及其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教育变革提供了似乎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和探索空间。人们往往还没有来得及真正了解已经发生的事,又不得不于匆促间面对新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诸般“纠结”,时常难免有些头晕目眩的感觉。最新的例证,是近年来迅速兴起的慕课——MOOCs,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在中国骤然升温。先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加入edX,后是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与Coursera签约,加上政府的推进和媒体的炒作,慕课热潮涌动且渐成澎湃之势。关于慕课的争论也正在不同层面展开,不少人认为,慕课热中特别需要的是冷思考。
慕课被认为是全球顶尖大学主动迎接信息技术所催生的教育革命而采取的联合行动,人们自然期待中国高校在联合行动中有不太难看的表现。然而人们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中国高校这些年来在资源共享方面取得的实际进展,总体看来是相当有限的。本刊卷首10年前曾指出,共享之难也许主要不是难在技术层面,它涉及观念、机制、利益等许多方面的复杂因素,而究其深层次原因,借用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的话说,可能是我们缺乏所谓“共享文化”。包括后来出现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其推手主要是政府,起关键作用的可能还是行政手段,远远谈不上大学的自觉参与,更与大学理念尤其是大学所秉持的价值取向无关,其动机在不少人看来甚至有些可疑……
人们谈论慕课对高等教育可能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期待慕课成为撬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支点。据说,慕课出现的动因之一是美国大学的自省。中国高校是否同样首先有必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重新思考学习的本质,重新思考大学的使命与责任呢?诚如有关专家所云,在未确定慕课对高等教育是否具备颠覆性影响的前提下,参与其中是最好的选择。但仅仅参与其中显然远远不够,尤其是这些年常见的跟风式参与,以及许
多国外事
慕课来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