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转型为动力
奋力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丹阳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李茂川
(2011年6月24日)
同志们:
中共丹阳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市“十二五”发展全面推进、由高水平小康向基本现代化全面开启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创新转型为动力,奋力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丹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过去五年发展的历程和经验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宏观形势十分复杂、矛盾困难相对集中的时期,宏观调控的实施,金融危机的冲击,资源要素的制约,难度加剧、压力加大、任务加重,发展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过去的五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加速超越、抢先转型的五年。五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创新实干,克难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过去的五年成为丹阳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这五年,成就了一个总量跨越、质态超越的五年。
经济发展拼出了“丹阳速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连续四年实现了“三个高于”,并高于追赶目标宜兴,基本竞争力提升了8位。转型升级构筑了“丹阳高地”,创造了近200项国内顶尖、世界领先的技术,众多的“第一、唯一”抢占了发展前沿。“三新建设”打造了“丹阳模式”,新市区、新市镇、新社区建设全面推进,界牌全镇一体化模式得到了省里的高度肯定,为城镇化发展探出了新路。对外开放汇集了“丹阳引力”,先后吸引了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前来投资,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提升,外贸出口进入全省10强,走出去企业数位居全省第7位,对外投资总量位居全省第4位。服务环境提升了“丹阳效率”,持续开展“环境服务年”、“三争一创”等活动,企业收费减负率达到70%,荣获了“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福布斯全国最佳商业城市”等称号。基本建设凝聚了“丹阳民心”,西气东输、区域供水、污水处理等一批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公路总里程比五年前翻了一番,打造了内联成网、外联顺畅的交通网络。金融创新形成了“丹阳现象”,在全省首创小额贷款公司,在苏南率先建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探索出“金三角”模式,城投公司五年协议融资超130亿元,成为全省首批“金融生态示范县市”。资本经营催生了“丹阳板块”,五年新增上市企业6家,总数达到7家,市值超过600亿元。争先攀高深化了“丹阳精神”,顺势跨越、逆势超越成为一种追求,事业为上、艰苦创业成为一种时尚,创新求变、务实求效成为一种风气。
对外影响扩大了“丹阳效应”,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丹阳调研,江阴、常熟、张家港等发达地区和广东、江西等地区也前来参观学习。可以说,短短五年时间,丹阳经济社会发展在不平坦的道路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用原省委书记梁保华同志的话说,“取得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五年的创新实践,凝聚了力量,书写了精彩,抢占了未来的制高点。这不仅让我们增强了自信,更累积了拥抱明天的底气和志气。
五年超越,我们加速追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从07年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四年年均分别高于镇江、全省、苏南、、、。,去年GDP突破600亿元。人均GDP年均增量超1000美元,去年突破1万美元。去年工业销售突破1300亿元,工业总量夺回了在镇江“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开发区、后巷、云阳三个镇区的工业销售超百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量超10亿元,去年突破8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连续跨过20亿元、30亿元大关,五年收入总量突破1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到28%,创了历史新高,去年一年的投入就超过了“十五”时期的总和。%,。五年新增销售超亿元企业 60 家,超10亿元企业6 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3家。这五年,我们以快人一步的加速度,圆了丹阳人多年来的赶超梦。
五年超越,我们创新作为,发展层次显著提高。五年共引进海归团队60个,
海归人才122名,其中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8人入选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个团队列入省创新团队唯一A类计划,40多位院士、300多位教授参与我市重大项目研发,政产学研合作成为地方服务企业的一大品牌。高层次管理和科技人才培养工作也取得新成效,。新建2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国家级、6个省级博士后工作站,5个院士工作站。五年增加14个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争取资金总量连续5年位居全省县级市前列。连续7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
丹阳党代会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