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历史贡献及其人文精神
肖东发
内容摘要:对中国古代藏书家的评价历来毁誉相参,且否定者居多。本文首先对所谓私家藏书的"吝借性"和"重藏轻用"加以分析,因其立足民间聚书不易,秘藏吝借的藏书家历代多有,但将藏书束之高阁,藏而不用的也并非多数。他们大多利用自己的藏书著书立说,或校勘刊刻秘籍以利后人,所以,轻易用"重藏轻用"来给私家藏书下结论是不准确的。他们非常重视自己藏书的价值,而且多方加以利用。私人藏书家的贡献集中体现在对典籍的保存、流播、完美、生产与捐公等方面;通过对私家藏书总体特点及其历史贡献的分析,充分肯定他们藏书活动中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其人文精神表现在对文化价值的重视;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对社会的责任感。重视文化价值是私家藏书活动的基石,也是"仁人爱物"的一个前提;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是私家藏书活动的人文精神在反文化环境里的集中体现;对社会的责任感不仅表现为私人藏书家千方百计地收集、校勘、刻印、保护图书,他们还以增值文化为己任,在版本学、目录学、辑佚学、校勘学、辨伪学、考据学等诸多的治书之学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历代的藏书事业,无论官藏、私藏或是寺观藏书、书院藏书均对中华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各自的贡献,甚至可以说,没有藏书文化,便不会有中国的历史文化。四大系统中,私家藏书又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的地位,正如浩瀚的海洋不可缺少涓涓细流的汇入,许多珍贵的典籍正是通过私家藏书这一绵延不绝的渠道得以保存和流传。这应是确定无疑的事实。然而,恰恰又是这看似铁定的事实在近代以来的诸多学者中却见仁见智、或褒或贬,纷争不断。由于有私家藏书秘惜不宣,旋聚旋散的现象,在许多著述中则被当作一种罪责看待,不少的藏书家也由此列归历史罪人。所以如此的理由说来十分简单:既然你藏了书,就该向公众开放,就该持之以恒代代不散,否则,因为你的聚藏而使别人看不到藏书,而使藏书经你之手毁散,你便有过失罪责,便愧对前期当世后代。在学人的纷争中,对我国历代私家藏书的功过是非这一重大问题迟迟不能给出一个大致公允的、合乎历史事实的明确说法。盖棺也不能论定,这或许不仅仅是历代藏书家的不幸,也是当今学术界的悲哀。
我认为,对一个群体的评价一定要用历史的观点分析,从它们的总体特点入手,通过对私家藏书历史贡献的分析,透过他们或平凡、或壮丽,或欣喜、或遗憾,或曲折、或精彩的藏书活动,不难发现深沉、浓烈的人文精神是中国古代藏书家的显著特征与内在品质。
一、私家藏书的总体特征
历代私家藏书系统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私家藏书是所有藏书系统中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系统,时代越后,藏书家数量越多,藏书规模越大。并且,藏书家的身份由早期以贵戚官僚为主越来越多地下移至普通士人布衣,藏书总量与朝廷藏书相比越来越占压倒优势。私家藏书构成了我国古代藏书的基础。
二是私家藏书的发达与地域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出版业发达程度密切相关,而与国家的政治中心关系相对薄弱,唐以后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显著。汉以降私藏中心逐渐由西向东南转移,逐渐远离政治中心,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私家藏书事业持续繁荣、风景独好的事实很能说明这一点。就全国范围来统计,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其中尤以江苏、浙江、山东、福建为最,占全国藏书家的74%,仅江浙两省就占到64·9% 。科举制度似与私人藏书结下不解之缘-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历史贡献及其人文精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