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故事大王”
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一则公益广告《关爱老人――打包篇》。广告中写一个父亲患了老年痴呆症,许多事情都忘记了,儿子出门忘了带钥匙,叫父亲开门,可是父亲却说:“我不认识你。”在一次餐会上当着一桌子亲朋好友的面,父亲居然直接用手抓两个饺子放进口袋。儿子看了又羞又急,连忙制止说:“爸,你干吗?”这时父亲却很清晰地说:“这是留给我儿子的,他最爱吃饺子。”儿子愣住了。
这则广告播出后,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这则广告其实就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之所以能打动人,与这个故事的情节安排有很大关系。广告的作者采用了结尾突转法。广告的前面告诉观众,父亲已经患了严重的老年痴呆症,许多事情都已经忘记了,但广告以父亲的话“这是留给我儿子的,他最爱吃饺子”结尾,给观众的心灵来了一次电击,使观众的心灵不禁强烈颤动。广告的画面上,儿子惊愕不已,我相信观看广告的观众也有一种被电击的感觉。
如果不采用结尾突转,而是“直写”:父亲很爱我,小时候爱我;我长大了,他还很爱我;到现在,他还很爱我。效果如何?或者写父亲近几年痴呆了,越来越痴呆了,现在更痴呆了。效果如何?肯定不会给人心灵一震的感觉,但这则广告采用结尾突转、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手法,给观众带来心灵上的震动,进而思考父亲那么爱儿子,儿子为父亲做了什么呢?可见一些艺术技巧的运用对于提高故事的表达效果是很必要的。
据说这则广告源自真人真事!其实不仅这则广告,中央电视台近一段播出的另三个“关爱老人,早日尽孝”的广告(《老爸的谎言》《妈妈的等待》《等你……,妈妈就享福了》)中的故事,可以说就发生在千家万户,就发生在千千万万个父亲、母亲和千千万万个儿子、女儿的身上。每个人看这些广告的时候都会产生共鸣,都会联想起许许多多自己曾经历过的细节,从而使这些广告的内容更为具体丰富。这说明最生动的故事、最感人的故事往往不是编的,编的故事总是不能直抵人的心灵,而只有那种来自人的生活经历的故事最能感动人。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每个有生活经历的人身上都有许许多多生动的故事,我们都具有讲故事的潜质。一些生动、真实的故事中已经包含了“讲故事”的技巧,把这些生动、真实的故事讲出来就可以打动人;相反,如果撇开生活,一心只在技巧上琢磨,讲的故事往往反而不能打动人。
今年五月我曾受邀请到某校执教了一节题为“教你编故事”的作文课,课上,我提供了四句话:“生日快到了,A盼着过生日,生日那天有人给A送来了生日蛋糕,A很激动。”要求学生编结尾突转、出人意料且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我启发学生说:“这里最关键的是:A是什么样的人?谁送的蛋糕?送蛋糕的人为什么送蛋糕?这个A可以是中学生、老农民、老工人、老干部、老专家、老医生、班主任、亲人、朋友、陌生人、结怨的人、感恩的人……送蛋糕的人同样也可以是以上的人。”还告诉学生:“为了使所编故事做到结尾突转、出人意料且又在情理之中,同学们可
我们都是“故事大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