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2)
【高考命题趋向】
本讲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历史,有其高潮,也有其衰落的表现。在过去高考中考题内容波及的比重很大,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涉及过,考查的题型以选择题居多,也有问答题。其中问答题均为包括本讲知识的综合性题目,从未出现考查本单元的问答题,材料解析题空缺。近年考查的重点是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列强侵华、武昌起义、北洋军阀的特点及反动措施等。今年复习的重点应放在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历史功绩与教训、袁世凯复辟帝制、列强侵略加剧、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等内容上。
【阶段特征】
这个阶段的20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阶段,社会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的矛盾”。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展开激烈的争夺,他们瓜分中国的迷梦虽然暂告破灭但侵略行为有增无减,呈现了一种新态势,采取了“以华治华”手段达到到目的。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由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改良运动的失败,清王朝成为洋人的朝廷,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推动了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坚持走武装斗争的道路并最终获胜,但在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上充满了矛盾和斗争。辛亥革命三次余波的沉寂表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3)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以及“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两大思潮的驱使,中国民族工业出短暂的春天,为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4)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激烈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将新文化运动推向新阶段,给中国革命带来希望的曙光。
【学科知识体系和复习重点】
一、如何认识三民主义?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的最高成就就是提出了三民主义。它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这个纲领包括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三方面的历史任务。
(1)三民主义的内容:
①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概括。其涵义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把斗争矛头直指清王朝,也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民族主义的具体内容上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要实现民族主义,就必须进行民族革命。②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要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思想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要实现民权主义,就必须进行政治革命。
③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要实现民生主义,就必须进行社会革命。
(2)评价: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也未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很大的空想性,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进步性:在旧民主革命时期,三民主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
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