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
第18期
安徽省扶贫开发
二○一七年三月四日
领导小组办公室
舒城县推行“一元公交”缓解群众出行难
畅通脱贫致富路
舒城县地处大别山区,是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境内52%的面积是山区,总人口100万。近年来,舒城县改革城乡客运体制,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和“一元公交”,破解制约县域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的主要“瓶颈”,释放交通扶贫效益,促进城乡联系更加紧密,要素流通更加顺畅,企业用工成本不断下降,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拓宽了脱贫致富道路。该县“一元公交”模式属全省首创,获得交通运输部的关注肯定,被誉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舒城经验”。
一是突出共享发展,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2012年以来,该县投入近70亿元,通过实施国省干线升级改造、“村村通”水泥路畅通工程,建设环万佛湖、大别山风景道等旅游扶贫公路,实现交通路网“内通外联”;积极开展城乡客运体制改革,一次性投入9000万元,投放公交车辆271台(含94台电动公交车),并每年拿出2800万元补贴车辆运营,推行“财政兜底、一元普惠、城乡一体”的民生公交模式,逐步形成城市公交、城乡公交、镇村公交三级“蜂窝式网络”公交格局,促进城乡交融,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目前,全县开通公交线路28条,通达所有乡镇、景区、园区和79%左右的行政村,年运送旅客超2200万人次,客流量较开通前翻了近3倍,为群众年均节约出行成本2亿元,有效满足了群众进城购物、就业、上学和就医等多样化、多时段、不定时的出行需求,也挤垮了“黑头车”的生存空间,净化市场秩序,保障群众乘车安全。其中开通镇村公交线路11条,投放车辆46台,建成镇村公交站场5座。预计2017年底实现95%行政村通公交的目标。另外,开展“创舒心公交,建舒服之城”文明实践活动,依托公交行业的文明示范带动群众文明素质的提升。
二是立足绿色发展,打通城乡要素流通“中梗阻”。
该县加快搭建公交客运站、电动车充电站、物流中转站三站合一平台,紧抓国家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机遇,结合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县乡村级服务站点布网建设,整合优化四条县乡邮路,在农村物流领域推广新能源电动汽车,壮大农村物流体系,推动
“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便捷流动,实现物流快递镇村覆盖率100%,畅通县乡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通道,为山区农民降低山区茶叶、油茶、山野菜、家禽和有机鱼等农特产、工业消费品运输成本,打破了山区群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格局,改善了原先假冒伪劣产品大量向农村市场倾销的状况,提升了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全县已建成电子商务村级站点486个,覆盖186个行政村,覆盖率达47%。例如该县参加的阿里巴巴云上农村——“团年猪享年味”大型订单农业网络销售活动,共销售黑毛猪500余头,给每个参与活动的贫困户带来近3000元的收入。以该县新能源物流车开通为例,,每年可减支增收2万多元。
三是坚持融合发展,实现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
该县将园区公交和旅游公交等纳入公交网络,实现乡村与县城、工业园区、景区的无缝换乘,强化了交通对产业扶贫的基础支撑作用,加快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培育和壮大了乡村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为贫困群众居家就业和发展乡村旅游创造更多可能性,使进城、到景区、园区等务工、经商的农民可实现当天来回,亦工亦农,将由以前靠卖粮、卖菜和外出打工传统模式转变为“土地流转租金、(就地或外出)务工收入、乡村旅游、自留地种植收入”等多元化收入叠加模式,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014年以来,该县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增速连续三年超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两年超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公交的无缝换乘,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推动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目前,返乡农民工创办各类企业近800家,。例如该县返乡农民工创办的鹏翔生态园流转土地4000多亩,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3000多农户发展生态农业;另外,由于景区公交和城乡公交的通达,仅国家5A级景区万佛湖就直接带动周边4个贫困村526人贫困对象参与旅游开发和经营;该县农科所依特舒城桃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引进农作物新品种300多个,新技术40多项,累计培训农民15000多人。
主送: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政府副省长,省政协主
席、副主席,国务院扶贫办,省直定点帮扶牵头单位。
抄送:侯淅珉秘书长,李中、张杰、刘卫东副秘书长,徐飞副主任,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各市、县(市、区)扶贫办。
安徽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3月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讲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