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学习指南
一、名词解释
经济体制:它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远行机制的统称。一定的生产关系必须经过一定的经济体制来实现。经济体制的安排和变革体现着社会生产关系性质和生产力发展的双重要求。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体现生产者在分工条件下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它由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构成。商品经济则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剩余价值: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补偿价值的价值余额,体现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
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依次通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的增殖,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利润:是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观念上的产物,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机理。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按照社会主义经济满足人民需要的基本要求和国民经济能以较快速度稳步协调发展的需要,综合运用经济的、计划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的调节与控制。
经济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国际化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即经济全球化阶段。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资源如商品、资本、劳动力、信息、技术等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配置和重组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影响与融合、相互竞争与制约的发展趋势。
生产力: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合人们需要的能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也称社会生产力。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在私有制和分工条件下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它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准确地反映出资本所有者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因而也被称之为剥削率。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是:mˊ= m/v。它还可表示为:剩余价值率=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或,剩余价值率=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产业资本:指投放在工业、农业、建筑业、采矿业和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服务的交通运输业的资本。其基本特征是:不仅占有剩余价值,而且创造剩余价值。所以,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
社会总产品: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它在价值形式上由c、v、m三部分组成。它在实物形式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个部分。
生产价格:指等量资本能够提供等量利润的价格,它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它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它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包括进口和出口。
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在商品经济中表现为货币收入)的分配方式。它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社会在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以后,进行的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它的基本要求是把劳
政治经济学-学习指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