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课改让人惊喜 实践催人深思.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课改让人惊喜实践催人深思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比前几年鲜活了许多。然而,作为第一线的教学实践者,深入到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我却隐约间发现了课堂中隐藏着某些“不正常、不正规、不正轨”,现采撷下来,以引起大家的重视。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同时,观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我们看到,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总能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自己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靠拢。不少教师的课,“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权威性”,教学氛围更加愉悦、和谐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了。教师注意到把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学习了。同时,教学更加开放了,注意走出课堂和书本,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前搜集,课中交流,课后拓展”等这些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形式已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所重视。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反思。
一、发表见解——追求“无忌”,偏离了原意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在评价学生答问时,不少教师更是亲切有加,一味以表扬为主,作出不痛不痒、不是不非、不明不白的评价。一位教师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总结全文时问学生: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
生:它很聪明,自己想办法喝到水了。
生:乌鸦爱动脑筋,他想的办法挺巧妙。
生:乌鸦很勤快,渴的时候到处找水喝。
生:乌鸦不讲卫生,小石子多脏呀!
生:乌鸦不太会动脑筋,找根吸管喝水多方便。
生:乌鸦还上过狐狸的当,挺愚蠢的。
生:乌鸦不会唱歌,叫声很烦人。(教师对每种答案都点头肯定或微笑示意,特别对后面的四种意见大加赞赏。)
你看,这位老师真是“太爱学生”了,“太尊重学生”了,对这“无忌的童言”可谓是“尊重之至,保护有加”。这种开放已经走进了误区。开放性的思维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在于对问题本身的深化与提升,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前三种意见反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而后面的几种“创新”意见已经越来越脱离文本承载的教育价值,而教师却没有及时地进行引导,使大部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严重偏离了原意。如果教师在肯定文本“动手动脑、实践创造”价值取向的同时,再让孩子发散思维,如让孩子说说“乌鸦喝水还有别的办法吗”,教学效果会好得多。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二、感情朗读——追求“和气”,亵渎了读技
歌唱,有个高低快慢、抑扬顿挫,如张也唱《走进新时代》是强音赞美的,周冰倩唱《真的好想你》是深沉怀念的,潘长江唱《过河》是欢快跳跃的……并且,同一首歌曲,通过摇滚唱法、通俗唱法、民族唱法等演绎出来的效果都是不同的,但同样能征服观众。感情朗读,有同于歌唱,需要的是情感的投入、语调的变化、停顿的转换。搞“千文一调”,尤其是“千文一柔”,朗读教学就黯然无光了。请看《秋天的雨》的朗读指导课例:师: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么富有诗意呀,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教师此时的导语缓慢又亲切。读
生: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学生始终用缓慢的语速、亲切的语气读这一句。<SPAN lang=EN-US>)</SPAN>接着,这位教师评价道:“你读得很温柔,谁也像她这样读一读。”其实,这句话朗读的语调也可以是“高声”的、“有劲”的(扇子是用力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不同,朗读的方式也不同。可这位教师的读前引语即朗读基调却已化成“亲切”,在教师的“亲切导引”下,学生只能“低沉缓慢”了。现在的课堂,为了尊重学生,为了搞好师生关系,读书也滥搞
“一团和气”,亲切地讲解,和蔼地引读,温柔地范读,学生读来怎不嗲声嗲气、“柔气横秋”呢?有人说:“走进小学,听着柔读,仿佛来到了奶声奶气的幼儿园。”读书时“一团和气”,做人又怎不优柔寡断呢?
三、讨论探究——追求“人气”,失却了自己
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目前教学改革

课改让人惊喜 实践催人深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xingmaob
  • 文件大小462 KB
  • 时间2018-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