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09 年第 3 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3 2009
总第 239 期 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um No 239
【欧美文学研究】
20 世纪末以来
欧美文学与基督教文化新形态
刘建军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
[摘要] 20 世纪末以来基督教文化与文学批评领域所体现出来的精神追求的一致性,都是基于一定的
社会存在而发出的精神渴望。一方面人与上帝成为一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场的关系结构”,基督教试图成
为一种平等的对话机制平台和满足人类共有价值的信仰体系;另一个方面文学领域强调的主客平衡的新思
维及其实践活动。这二者共同规定了西方文学的新形态。
[关键词] 基督教文化;西方文学;新形态
[中图分类号] I109.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6201 (2009) 03 - 0155 - 07
一
20 世纪末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有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上帝”已经成为
价值论意义上的“世界伦理”;今天的基督教文化所主张的“救赎”的途径已经成为“交流、宽容和尊重”;
而今天基督教的“信仰”内涵则演变成对“普世价值”的信仰。这样,基督教文化的后现代形态就一方面
顺应了当今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破解了传统基督教所建立的逻格斯中心主义以
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这种对基督教的新的阐释中,人和上帝成为一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场的
关系结构”,成为一种平等的对话机制和满足人类共有价值的信仰体系。这是当今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新
形态。
这样,就可以解释很多西方文坛的矛盾现象。我们知道,20 世纪下半叶和本世纪初的很多西方作
家已经不再是基督教的信徒,甚至那些声明自己还信奉基督教的作家,也和以前的作家有着明显的不
同。他们进行创作的时候,并非要宣传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式的宗教感情,而是当代人类的共有价值。
正是“宗教中某些永恒的东西,注定要比所有宗教思想作为其外壳而相继采用的特定的宗教符号存续得
更为长久。任何社会都会感到,它有必要按时定期地强化和确认集体情感和集体意识,只有这种情感和
意识才能使社会获得其统一性和人格性。”[1 ] 所以,尽管今天很多作家的创作虽然不再采用基督教题材,
也不是要表达基督教思想感情,但却显示出与基督教文化价值取向有着非常密切的一致性,这就是宗教
世俗化在文学艺术上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督教文化的世俗化过程不仅仅只是来自基督教本身,
[收稿日期] 2009 - 03 - 02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督教的现代进程与西方历史文化发展》[06JJD770007 ] 。
[作者简介] 刘建军(1955 - ) ,男,内蒙古开鲁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
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 155 ·
至少在文学领域作家们的价值选择也推动了这个过程的进行。对此, P · 黑尔特林指出“:
外国文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