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双口吸虫病的调查报告
双口吸虫病又称前后盘吸虫病。前后盘吸虫病由多种前后盘吸虫寄生于羊等反刍兽的瘤胃和胆管壁上引起的,一般成虫危害不甚严重,但若大量童虫在移行过程中寄生在真胃、小肠、胆管和胆囊时,可引起严重顽固性下痢为特征的疾病,甚至发生大批死亡。青壮龄羊最易感染,发病重,死亡多。
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遍及各地,南方比北方多见,且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甚高,讷河市某种畜养殖场的羊暴发了前后盘吸虫病。
1发病情况
2005年夏季,由于雨量大,在二克浅讷漠沿河草甸中的沟、泡、洼地蓄满积水,放牧的羊平时就饮此水。到了夏季末期,某种畜场的羊群123只,发生病羊顽固性腹泻,消瘦,后期卧地不起,衰竭死亡,死亡羊30只,特别是青壮龄羊,死亡23只。
2临床症状
病初羊精神萎靡,经过数天后发生腹泻和消瘦。眼结膜、鼻及口腔粘膜贫血,鼻镜和鼻翼上可见不很深的、不同大小的溃疡。体温基本正常,有的在患病7~10d,体温上升到40℃~℃。有些患畜可见到眼结膜、口粘膜和鼻镜上有出血点,胸垂部和颌间部发生水肿。严重的,发生剧烈腹泻,粪便内有时混有血液,肋部凹陷,眼睛塌陷,目光无神。许多青壮羊呈疝痛状,磨牙和呻吟,前后盘吸虫童虫引起急性型发病,可能5~30d内死亡;慢性病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顽固性腹泻,粪便成粥样,有腥臭,被毛粗散易脱落,消瘦,高度贫血,颌间部和胸垂部发生水肿,可视粘膜发白,但体温一般正常。
3剖检变化
剖检5只青壮龄羊,可见尸体消瘦,粘膜苍白,唇和鼻镜上有潜在的溃疡,肛门周围有污稀粪污染。血液稀薄,表现为高度消耗性恶病质,打开腹腔,内有红色液体,有的在液体发现幼小虫体。大网膜、肠系膜增厚,粘膜下可发现幼小虫体,充满胶样浸润物,真胃粘膜水肿,有出血点及童虫附着;瘤胃、网胃、肠壁严重水肿,粘膜表面有充血区或出血斑,肠内充满腥臭味稀粪,小肠内有很多童虫;肝稍肿或萎缩,胆囊显著膨大,充满黄褐色较稀薄液体,内有童虫。胆管中也有多个梨形或圆锥形,体长5~13ram,宽2~5mm,虫体剖开肿粗坚硬、肥厚,钙化的总胆管及支胆管,切开时,可听到“磨擦音”。心包液增多,心脏扩张。心肌松软,有时心内膜_卜有出血点。肾周同组织及肾盂脂肪组织胶样浸润,实质性萎缩。反复切压胆管并在水盆中冲洗,5只羊分别找出虫体56、89、103、76、94条(不完全统计)。
4实验室检验
采用反复吸涤沉淀法:将羊分4群,每群抽5只羊,采取羊的新鲜粪便3g置于小玻璃杯中,并加入少量清水。用玻璃棒将粪便充分地捣碎,再加入100~200mL清水。将粪液充
分搅匀后,用40~60目铜纱网过滤于另一玻璃杯内加水至杯满静置。如此反复数次,直至上层液体透明为止。倾去上层。液体,用胶吸管吸取沉渣于玻片上,在镜下检查,20个粪样中有12个样中检出虫卵,一端拥挤,另一端留有空隙,其大小为114176Ixm×73~100IXm,是前后盘吸虫的虫卵。显微镜每个视野中虫卯有4~15个,计算起来,每克粪便中的虫卯超过100个。
在7个粪便中检出肝片吸虫虫卵。形态与双口吸虫相似,但加上尸体剖检,根据其病变和大量童虫的检出而确诊为双口吸虫病。
5预防
羊双口吸虫病的调查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