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 (1828——1910)
19世纪俄国最著名的大作家,他代表了19世纪俄国文学发展的顶峰。
“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列宁
关于理解托尔斯泰的三个问题:
一、世界观的转变
二、“托尔斯泰主义”
三、作品的基调
思想发展历程
早期:探索期(40、50年代)
站在开明地主的立场上观察社会,幻想以改良方式协调地主和农民的关系,改善农民的处境,醉心于农民教育,主张贵族“平民化”。
代表作:《童年·少年·青年》自传体三部曲、《一个地主的早晨》
中期:转变期(60—80年代)
同贵族地主生活决裂,此时的思想特征是从贵族地主立场向宗法制农民立场过渡。
代表作:《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晚期:回归期(80年代后)
托氏回归期的思想特征是站在宗法制农民立场,回归东方农业文明,歌颂群体主义和顺从意识,宣扬“勿以暴力抗恶”。
代表作:《复活》
世界观的转变对托氏创作、生活方式、家庭关系都产生了影响。
创作:人民性加强,现实主义的批判力量加强,对宗教道德观的宣扬加强。
生活方式:放弃贵族生活及特权,象农民一样过简朴生活。
家庭关系:与妻子的关系日渐疏远,1910年11月,孤独一人离家出走。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宗教思想的集中体现,主张道德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强调爱的原则。
作品基调:为俄国贵族寻找出路。
“忏悔贵族”:贯穿托尔斯泰一生创作的俄国贵族形象,他们有良好的教养、神圣的宗教感情和探索精神,时时思考社会、阶级与自己的罪恶并采取尖锐的批判态度,进行灵魂的忏悔,共同走着一条不断接近人民、完善自己道德的路。
《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彼尔;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
《复活》中的涅赫留朵夫。
《战争与和平》:“人民的史诗”(1863—1869)
1、“人民的思想”
(1)对人民的歌颂和对人民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的肯定。
(2)将对人民的态度及与人民的关系作为评价贵族的标准
2、托尔斯泰主义
3、“忏悔贵族”形象
安德烈、彼尔
4、娜达莎的形象表明托尔斯泰对妇女问题的看法
列夫·托尔斯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