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护理
一、概述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型肠道病毒等共有70多种。其中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有20多种,目前国内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是EV71和CoxA16。集体感染病毒后,多呈隐性感染或病毒携带状态,少数发病。发病的症状一般轻微,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口腔内疼痛和皮疹,在手、足、臀、膝部出现丘疹、疱疹,可自愈,不留痂,一般仅需对症治疗,预后良好。极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脊髓膜炎等并发症。
二、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报道。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9年命名为“手足口病”。我国于1981年在上海发现本病。
据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消息:
2006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3637例,死亡6例。
2007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83344例,死亡17例。
2008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488955例,死亡126例。
2009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155525例,死亡353例。
2010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774669例,死亡905例。%,%。
2011年1月份,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32179例,死亡6例。
2011年2月份,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0609例,死亡3例。
2011年3月份,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34709例,死亡8例。
2011年4月份,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99819例,死亡45例。
三、病原学与发病机制
自1957年首次报道该病以来,分离出的病毒均届肠道病毒科,为单股正链小RNA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感染,通过病毒血症引起全身性感染,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后对同型病毒有持久免疫。
EV7l引起的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重,部分患者可伴有无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心肌炎和脑麻痹后遗症;而CoxV引起的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
引起手足口病的这类肠道病毒发病机制都很相似,主要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体内,侵入局部黏膜,在该处上皮细胞及附近淋巴组织内停留增殖,当病毒增殖到一定程度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经血液循环侵入网状内皮组织、深层淋巴结、肝、脾、骨髓等处大量繁殖后再次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病毒可由原发病灶经淋巴管扩散至局部淋巴结以及经血液循环侵入其他器官。
四、流行病学
传染源
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散发期间,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一)患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该病潜伏期一般为2—10d,以3–7d为常见。发病前数天,在感染者咽部与粪便中就可检出病毒,即具有传染性。发病1–2周内,咽部有病毒排出,从粪便中排出病毒一般可持续3–5周。患者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即溢出病毒。本病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其传染性可持续至症状和体征消失后数周。
(二)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是重要的传染源。由于肠道病毒感染后大多表现为隐性感染,他们不易被发现,而且其数量很大,因而难以管理,容易造成传播。
传播途径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其次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污染的手是传播中的关键媒介。
易感性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但以隐性感染为主,感染后可产生抗体,但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流行特征手足口病流行形式多样,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多见,发病以5岁以下婴幼儿为主。
五、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临床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或不发热,口腔、手、足皮肤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肚周黏膜也可出现类似表现,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皮疹不痛、不痒、不结痴、不结疤。在同一患者,手、足、口腔病损不一定全部出现,可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左右痊愈。
(一)一般病例表现
1、临床症状
病毒潜伏期一般在2–10d,常见为3–7d 。发病期主要以手、足、臀部皮疹及口腔疼痛为特征。
2、体征
口腔检查可见粟米样斑丘疹、薄壁疱疹、黄灰色溃疡或已经愈合的溃疡,周围有红晕。溃疡可发生在口腔的任何地方,多见于硬腭、舌面、颊黏膜或口唇。
斑丘疹或疱疹多出现于手、足等远端部位的皮肤,也可能出现在臀部、躯干和四肢。常集簇出现,多无疼痛或痒感。斑丘疹在5d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状凸起,内有混浊液体,如黄豆大小,一般在5–10d内结硬皮并逐渐消失。一般不留疤痕。
手足口病的护理ppt课件201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