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与对策.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与对策
摘要本文首先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对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剖析,然后就如何减少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提出了对策,对策主要是围绕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各个层次提出笔者观点。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对策
作者简介:林华伟,福建津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厦门大学法律硕士。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240-02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前途无量、意气风发。但是,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剧变时期,人格尚不健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模糊不清,极易养成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青少年犯罪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所实施的犯罪,即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年龄段(一般是指进入青春期及青春期结束),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的统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也在逐渐增多,青少年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方式成人化、犯罪手段残忍化的趋势日益突出。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①青少年犯罪主要表现在实施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案件,有的手段极其残忍。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断向着严重化达到方向发展。根据公安部相关统计数字,2004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类型比例如下:%;抢夺占23%;%;%。
②同时青少年犯罪也是世界各国所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在暴力、性的犯罪里面,青少年占据了大部分的比例,青少年犯罪,有人将其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公害”。为了降低社会犯罪率,有必要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及对策,以维护社会稳定,保护青少年的人格正常健康发展。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
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笔者认为要从内因和外因的角度来考虑。辨证唯物论的因果关系学说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一定存在于该事物变化的内部。外因一定是参与事物变化过程与根据发生相互作用的外部因素,是导致结果发生的必备条件。如果没有外因,事物是不可能发生变化的。以此为依据,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根据是犯罪。
人的犯罪心理青少年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在思想上的主要特点是:敏感好奇,富有想象力,喜欢模仿,但辨别是非能力差,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弱,以致在追求新奇刺激时,极易受不良影响冲击而违法犯罪;自我意识增强,对成年人的依赖心理减弱,具有“自我中心”倾向,渴望独立,但往往不能如愿,理想与现实脱节,容易形成善恶颠倒的心理倾向;情绪、情感不稳定,易于冲动,尤其是犯罪的激情致使自己不能自控而步入犯罪。
(一)内因方面
第一,青春期是身体发育剧变时期,青春期是指个体的性机能从还没有成熟到成熟的阶段,在生物学上是指人体由不成熟发育到成熟的转化时期,也就是一个孩子由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按照科学的观点,青春期是一个过渡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发展时期,青少年这个阶段对自身和外界的认识均处在懵懂阶段,青少年对于事物的敏感度较高,往往容易产生过激的行为,且对行为后果缺乏考虑和认知。这个

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与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fjmvg964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7-0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