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筝技法颤音的来源与分类
【摘要】从古筝的产生到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颤音”这一技法在各大流派乐曲的风格和表现力中凸显着它独一无二的作用与特色,它是遍及各大筝派中最基本的演奏技法之一。由于颤音分不同的种类,所以被各大不同的派别所运用,从而表现出不同派别的风格与地域特色。本文简单介绍了颤音的几种类型。
【关键词】颤音;分类;轻颤音;重颤音
、
1 颤音的渊源
古筝的颤音其实跟其它乐器颤音是一样的,都是一种音乐效果。随着时代的变迁,古筝一直跟随时代的脚步变化、更新着,尤其表现在指法技巧的运用上。千百年来,古筝一直继承与发扬它独有的音乐特点及作用,丰富了民族音乐的世界。
古筝技法中的“颤音”是对传统技法“揉、吟”总的称呼,而这一称呼大约开始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传统的“揉、吟”技法都是在琴码左边十五厘米左右的弦段上,左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齐略呈弧形,轻轻放在右手所弹弦上,当右手弹响弦之后,左手在弦上作垂直的、有规律的起伏按动,从而使得右手所弹出的音产生有规律的、波动的音响效果。传统的“揉、吟”单单只是以弦发出声音波动的大小幅度来区分的,波动大的称为“吟”,波动小的自然称为“揉”。波动大就代表左手在按弦的时候幅度大,弦音的高低起伏大,波动小则反之。
究其来源,“揉”和“吟”两技法的称呼其实来源于古琴,古筝借用这一称呼由来已久。但是古筝与古琴中左手的这一技法在增强其韵律的作用上相差很大,古琴是没有琴码的,它是左手以徵音为中心的左右移动,而古筝中左手只是上下起伏的按动弦。
2 左手传统技法的分类
传统左手技法“揉”和“吟”在分类上各有不同:“揉”可分为“颤、揉、吟”三种;“吟”分为“揉、吟”或者“颤、揉”又或者“颤、吟”。在分类上的不同主要取决于地区不同,以及个人习惯的不同。传统左手技法的“揉、吟”常常是随着乐曲中情感的变化以及演奏者的不同,表达方式各有不同,千变万化,所以确实很难在“揉”与“吟”中有一个很明确的划分。因此,随着时代的变迁,乐器的发展变化,将“揉”与“吟”都归结为“颤音”是最为合理的。
3 古筝“颤音”的分类
“颤音”的分类,就按弦力度而言,有轻、重之分,就时间和节奏而言有持续(连续)和节律之分,此外还有轻重结合、上下滑动组合的各种“颤音”。
“颤音”在乐谱中的标记是很少见到的,一般见到的是比较单一的“轻颤音”和“重颤音”,标记也是普遍一致的,其他几类颤音的标记符号也是很不统一。因此,颤音的标记符号不能很准确的表明颤音的类别。
“轻颤音”(~~)(又称“平颤音”、“普通颤音”、“一般颤音”、
“微颤音”
“轻颤音”是右手弹响弦之后,左手在筝码左边弦4分之1左右的弦段上,用食、中、无名三指,或食、中两指作垂直的起伏快速按动。它无明显的音点,音程变化不超过小二度,有如同微波荡漾一般的装饰性。这种“颤音”常用于轻淡、高雅,速度较慢的旋律中。这种颤音使用的是最为广泛的。“轻颤音”一般运用在描写自然景色的乐段中,这样会使得乐曲更加舒畅更加优美。
“小颤音”(符号同“轻颤音”,又称“密颤音”、“细颤音”、“碎颤音”)
“小颤音”左手按动方法同“轻颤音”,它不同于“轻颤音”的是颤弦幅度小、频率大,常用在按音上(fa、si或其它按音)。这种“颤音”常用于凄凉、悲怨的旋
浅谈古筝技法颤音的来源与分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