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慧谷、科技新城
——北戴河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初稿)
北戴河新区管委会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二零一三年四月
目录
前言 1
一、 外部战略环境 2
(一)产业发展规律及趋势 2
(二)区域发展环境与态势 3
二、产业发展优劣势 5
(一)特征与优势 5
(二)问题与瓶颈 7
三、产业选择 9
(一)产业选择模型 9
(二)产业选择长名单 9
(三)产业选择中名单 11
(四)产业选择短名单 12
四、总体思路及定位 14
(一)发展思路 14
(二)战略定位 14
(三)产业结构 15
(四)发展目标 16
五、细分产业发展分析 17
(一)近期导入产业 17
(二)生命健康产业 18
(三)节能环保产业 23
(四)智能装备产业 27
(五)现代服务产业 30
六、产业空间布局 32
(一)空间布局 32
(二)投入产出分析 39
(三)战略合作者 42
七、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43
(一)集聚市域企业创新资源 44
(二)吸引京津创新创业资源 44
(三)搭建三创载体及产业平台 45
(四)实施戴河高端人才计划 47
(五)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48
(六)大力开展高端链接工程 48
(七)培育引进科技中介机构 49
(八)完善园区政策体系设计 49
八、保障措施 55
(一)强化组织领导,聚焦园区高新发展 55
(二)加强政策扶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55
(三)优化管理体制,完善园区开发模式 56
(四)深化土地管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56
(五)完善财政制度,加大资金保障力度 57
(六)加大品牌推广,塑造园区特色品牌 57
(七)完善考核体系,促进园区科学发展 58
(八)树立合作理念,构建开放发展格局 58
前言
北戴河新区前身为秦皇岛黄金海岸保护建设管理区,2006年12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09年6月更名为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新区与北戴河区隔戴河相望,,海岸线82公里,北依碣石,南临渤海,东隔北戴河,西至滦河,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的中心地带。
在近几年的开发建设中,北戴河新区始终坚持“生态、科技”的发展理念,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引进企业与项目,初步规划形成旅游与高新技术双轮驱动的产业轮廓,先后获得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等六块国字称号,园区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为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北戴河新区规划建设了10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将其定位于“生态宜居、智慧创新”的科技人才疗养地、技术研发地、成果转化地、产业转移聚集地。
当前我国正处于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新时期,实施高端链接、创新发展成为后发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河北沿海地区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北戴河新区作为秦皇岛市经济发展新引擎、沿海战略破口的地位愈发突出。在此背景下,北戴河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紧紧抓住创建省级高新区的重大契机,争取省市区政府支持,聚焦有限资源,强化产业特色,创新发展模式,争取建设成为引领秦皇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命慧谷,科技新城”。在省科技厅、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北戴河新区管委会会同有关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围绕省级高新区建设目标,以及特色产业发展任务和举措等展开了深入调查研究,形成本产业发展规划。
外部战略环境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创新全球化方兴未艾,我国进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新时期。河北沿海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北京产业辐射效应日益增强,北戴河新区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在此背景下,把握产业规律、紧抓战略机遇、创新发展模式将成为影响区域竞争胜负的关键。
(一)产业发展规律及趋势
产业集群是我国经济增长和区域竞争的关键。产业集群是我国经济实体的重要组织形式,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形成近3000个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贡献了全国近44%的GDP。产业集群内集聚了全国大量科技创新资源,成为我国区域创新网络的重要支点和众多优质区域品牌诞生的载体,产业集群可谓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诀窍”。此外,产业集群式发展更是内在的促进不同产业之间融合、协同发展,从而推动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加速区域经济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助推地区形成独特的区域竞争优势。
价值链分解、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催生产业新业态。近二十年来,随着专业化分工的趋势愈加明显,产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逐步呈现分解和融合的发展态势,一批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例如,独立研发企业等第三方服务业态开始出现,实体经济与服务经济、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加速融合,也促进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等新兴产业业态的形成。同时
2013北戴河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56p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