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辛亥革命的相关历史之后,我们利用在武汉上大学的优越地理条件,来到了位于武昌的辛亥革命纪念馆,进行了实地参观、亲身感受。通过本次实践,我们想更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具体过程、代表人物,进一步掌握这一次伟大的革命产生的历史意义以及给后世带来的深远影响。
11月6日上午我同班上的李文昭、吴静等几名同学约好前往纪念馆。我们从学校出发,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出游的人比较多。刚下车我们就淹没在了拥挤的人群之中,向前走的不远处,矗立着庄严肃穆的孙中山雕像,这是一尊特别铜像。孙中山先生穿着袍子、披着马褂,右手拿着脱下的帽子
,气定神闲的望着远方,如同一位指点江山的智者。铜像前方是修剪好的各式花盆,各种各样艳丽的花,有红的、白的、紫的、黄的,簇拥着整个纪念馆,显现出一派繁盛喜庆之感。
往里走,我们进入了辛亥革命纪念馆。江城武汉,蛇山南麓,绿丛中掩映着一组红色建筑,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辛亥革命遗迹————鄂军都督府旧址。旧址区占地20000平方米,因旧址主楼红墙红瓦,武汉人称之为“红楼”。红楼按原貌复原了鄂军都督府时期的各个机构,并举办了反映武昌起义历史过程的陈列。
首先,我们进入的是史迹陈列馆。展览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运用了大量文物真迹,如碑刻、武器、文牍、徽章,还有大量历史图片,来展现恢宏壮阔的武昌起义,给游客以沉重的历史感。第一部分为我们介绍了清朝末年的湖北武汉,湖北武汉地处中原中枢,控扼长江腹地,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较深入的地区之一。19世纪末20年代初,湖北武汉成为列强竞相争夺的重点地区。“欧风美雨”的冲击和刺激,即使湖北武汉社会矛盾激化,人民苦不堪言,也使这里成为较早得风气之先并开始近现代化进程的地区之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武汉推行的“新政”,即一度处于执全国牛耳的地位。清朝末年的湖北武汉,为中国的变局准备着条件。这样看来,首义发生在武汉是必然的。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在这里运用也许不太恰当,但也可以说明在当年那个时候,武汉绝对算是“出头”
得那一个。在这个展厅里展示的大部分是洋务运动在武汉的成果等。
第二部分是反清革命的孕育。清朝末年的反清革命发轫于1900年的自立军之役。1904年,湖北革命志士创立了自己的第一个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1905年孙中山先生创建中国同盟会后,湖北革命力量进一步集聚,革命组织薪火相传。到1911年,湖北革命志士长期坚苦卓绝的工作,尤其是在新军士兵中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和组织集聚起雄厚的革命力量。这一部分展厅画出了湖北革命团体组织演变表,从这幅枝干图,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时湖北扎实的革命工作。这期间,经过湖北革命党人长期坚苦卓绝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到1911年间,湖北新军15000人中,革命党人已近5000之众,这些士兵后来成为武昌起义成功发动的主体力量。
经过前两个展厅的参观,我已完全可以感受到当时武汉那一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气氛,也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个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会发生在武汉,因为这里“天时、地利、人和”。
第三部分是武昌起义。1911年夏秋保路风潮的兴起,极大的鼓舞了湖北革命党人举行起义的信心。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推动下,9月下旬,文学社与共进会组成统一的起义领导机构并制定起义的总行动计划。起义前夕,分设于汉口、武昌的领导机关相继
学习了辛亥革命的相关历史之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