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探析.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摘要:东西方都提倡人文教育,但一个走向对科学的信仰,另一个则走向对道德的崇拜。实际上,科学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是人文精神的一种表现。本文着眼于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从创新教育、情感教育、公民教育、美育教育等方面阐述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为今天的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一个设想。
关键词:人文精神;教育
一、人文精神与教育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们就在不断地探索着神、自然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人文主义精神就是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人文主义“humanism”是由拉丁词根humanus演化而来,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称人文主义是一种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意义的思想态度,阿伦·布洛克也认为人文主义一词是西方历史上的一种关于人的问题的认识、解释,同样教育本身也是对人的一种培养。
在西方,从智者学派提出的“七艺”教育到今天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文主义已经成为西方教育的传统。但是我们发现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往往注重的是对理性的追求和对科学精神的信仰。可以说西方的教育是在人文主义精神的旗帜下,宣扬科学精神。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就有对理性、科学精神的崇尚,“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成为这一时代的标志。在教育上,从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时起,有夸美纽斯的“泛智论”、洛克的“白板说”,直到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科学知识的传授一直在西方的教育中居于主要地位。这种对科学的重视和对科学现象、规律的研究促成了自然科学的繁荣,同时带来了西方的进步与发展。但是由于过度注重自然科学,忽视了对人道德修养的培养,因而促成现代西方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
在我国,先秦儒家在很早以前就站在“仁者爱人”的角度阐发儒家的精神实质,无论是董仲舒的“性三品”、魏晋的玄学,还是宋明理学家所探讨的“礼”和“性”,都是对人本身的关注,所以儒学就是一种“人学”。那么在“有教无类”思想指导下的儒学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的教育。儒学教育关注人本身,但是并不像西方人文主义教育那样关注人的权利和自由,无数莘莘学子追求的是“内圣”,注重道德修养的自省,儒家教育往往成为一种道德规范和修养的教育。这种对道德的过分注重却导致了对自然科学的忽视。我国不是没有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但是这些先进技术仅仅成为家传的秘籍,没有上升到理论成为科学,我们缺少的是一种科学的精神。在教育中更缺少科学的精神,从春秋到宋代逐步形成的《十三经》是儒家教育的经典,但是却从来没有涉及到科学与科学的教育。这种道德教育使中国成为古老的礼仪之邦,却没有使中国一直站在科学技术的顶峰。
东西方教育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单纯的科学教育和道德教育都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今天我们进行教育改革就是要吸取历史发展的经验,建立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我认为:今天的教育就是要发展人,培养人,在教育中体现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是一种珍视人的个性而又全面发展的精神,它并不是一种具体化的东西,而是一种智慧,一种不仅是思想性的,而且是行动性的智慧。人文精神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就是吸收东西方教育的精华,既体现科学精神的创造性也体现道德修养的塑造性。现代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张扬个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对科学的追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djigr52
  • 文件大小29 KB
  • 时间2018-07-2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