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文言知识点;
2、理解师生对话的背景及过程;
3、深入理解孔子的治国理念。
【教学重点】理解师生对话的背景及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为什么要反对攻打颛臾,从而理解孔子的治国理念。
【教学方法】诵读法 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仁政----治国理念----对话)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88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法国巴黎宣言
二、整体把握:一起朗读全文,正音
颛臾(zhuānyú) 社稷(jì) 虎兕(sì) 出于柙(xiá) 焉用彼相矣(xiàng)
干戈(gē) 冉有( rǎn ) 椟( dú )
三、课文分析
1、背景介绍。
本篇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间的对话,对话的起因是什么呢?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伐”,攻打,季氏将攻打颛臾。“有事”,指用兵。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冉有、季路向孔子汇报了这件事。
季氏是谁呢?
(季孙氏,鲁国贵族季友之后,这里指季康子。)
颛臾是什么地方呢?
(鲁国的附属国)
季氏为什么要攻打颛臾呢?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权势,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冉有、季路又是谁呢?
(孔子的学生,当时都担任季氏的家臣。冉有,即冉求,有是他的字,求是他的名。季路,即子路。冉有是季氏的主要谋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是季氏智囊团的核心成员,首席顾问,参谋长。)
2、第一次责备
孔子在听了弟子的汇报后什么态度?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责备)求!无乃而是过与?
为什么责备?
(因为孔子反对攻打颛臾,而冉有是季氏的首席顾问,在这件事情上肯定负有责任。)能翻译一下这句话吗?(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吧。)“尔”什么意思呢?(你)“过”什么意思呢?(责备)因此,“尔是过”就是“过尔”的意思。“是”是什么意思呢?(课下注释:“是”是“尔”的复指;)“无乃……与”又是什么意思呢?(恐怕……吧,表示推测语气)
那么这句可以怎么念呢?能试试看吗?
(指导:这是一句责备的话,但是语气上带有推测,可以稍微轻一点。重音放在“求”和“过”上。)
3、第二次责备
冉有在老师责备之后有没有认错?
(没有)他说:“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是那个季康子想要这么做的,我们两人都不想呢。这其实是在推卸责任。
孔子原本以为自己的责备应当会起到效果,不想冉有并未信服,所以这段话在语气上和第一段相比有没有变化呢?
(有,语气比前一次更严厉。老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有理解不了的字词吗?将这段中不懂的字词圈点出来,等下我们可以来交流。
(重点引导到这么几个字词上。
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展现;力,才能;就,担任;列,职务。展现才能担任职务,不能胜任就辞职。孔子为什么要引用这句话呢?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呢?冉有,你和季路身为季康子谋臣,他犯了过错,就是你们的责任,应该辞职。
2、“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相”和冉有、季路有什么关系呢?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类比呢?“相”的责任是搀扶盲人走路,冉有和季路的责任是辅助季氏,别让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