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
——革命回忆录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从 1934 年 10 月开始,到 1936 年 10 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中央红军长征前约 万人,到达陕北后只剩下约七千。
背景资料
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金色的鱼钩》就是在过草地时发生的一个故事。
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
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横300余千米,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3500米以上。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现在的川西北若尔盖地区,就是高原湿地——松潘草地,为泥质沼泽。远望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草地区域气候恶劣,晴空迷雾,变幻莫测。每年5-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过草地的。
进入草地前,红军想尽一切办法筹粮。将青稞脱壳搓成麦粒,再碾成面粉炒熟,便成了干粮炒面;宰杀马匹、牦牛,做成肉干以备食用;在藏民带领下寻认野菜,供过草地之需;还要准备烧酒、辣椒或辣椒汁御寒。虽然尽了最大努力,红军筹到的粮食还是不够全军之用。每个人最多带有8-10斤,一般的带有5-6斤,有的只有3-4斤。粮食不足,使红军在过草地时付出了太多的生命代价。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要求:概括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935年秋,在红军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二、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快速阅览课文,划出文章的段落,概括段落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22自然段):
第三段(第23~33自然段):
第四段(第34自然段):
接受任务。
钓鱼做汤,自己不喝。
老班长牺牲。
“我”保存鱼钩。
一、再读课文,合作交流,感受老班长的形象:
1、本文主要刻画了老班长的光辉形象,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呢?请找出文中几处描写老班长外貌的不同的句子,这些外貌描写都说明了什么?
第一次: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说明了: 三十多岁的老班长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可以看出老班长在长征途中饱经风霜,然而可敬可亲。
第二次:其实这些天,他比我们瘦得更厉害呢。
说明了: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睡眠不足,老班长的眼里布满了红丝,但丝毫不影响他照顾小红军,表现了他对工作的高度负责。
外貌描写
第三次: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说明老班长为了照顾战士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死亡的威胁正步步朝他逼来,是高度的革命责任感,让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乐观向上、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15.《金色的鱼钩》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