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
能力目标
“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截取法。
情感目标
,继承发扬传统美德。
,学会与父母沟通,珍爱亲情并关爱他人。
重点难点
。
——“背影”,并放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写作方法,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深情。
教学设想
:诵读、感知、设疑
、研讨点拨法。重点研读文中父亲出现的“四次背影”,“四次流泪”。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儿子眼中的父亲》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听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出示幻灯片)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25年10月,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父亲朱鸿均(任徐州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三、检查预字词写法。
交(jiāo)卸(xiè) 奔(bēn)丧(sāng) 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典(diǎn)质(zhì) 赋(fù)闲(xián) 颓(tuí)唐(táng) 琐(suǒ)屑(xiè)差(chāi)使(shi) 亏(kuī)空(kong)
勾(gōu)留(liú) 拣(jiǎn) 搀(chān) 蹒(pán)跚(shān)
2、看意思说出词语
( )( )
,不景气( ) ( )
( ) ,不合时宜( )
( ) ,心里感到悲伤( )
( )(的事)( )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和感情)
质疑探究
1、“背影”在文中出
《背影》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