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
传染病的应急措施
为了预防、控制和扑灭传染病,保障奶牛生产安全,健康持续发展,保障生产优质原奶,制定本方案。
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工作制度
预防传染病组织工作应当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及时发现,快速反应,严格处理,减少损失。
建立健全预防传染病组织领导小组,场内经理、兽医和各车间主任是预防传染病组织领导小组的成员。
场内经理是预防传染病组织指挥的第一责任人,每日巡视牛场,重点检查牛群的健康状况,发现可疑情况立即报告。即饲养员员在15分钟内上报组长,组长在10分钟内上报车间主任,车间主任在1小时内上报场内经理和兽医。
场内经理和兽医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赶赴现场调查核实。初步认为属于传染病疫情的,应及时与所在地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联系,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场内经理要和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建立联系,在每次计划免疫时间主动与当地政府畜牧局沟通,协调工作,掌握免疫要求、免疫进度、免疫密度等相关工作内容。
在传染病容易爆发的季节,兽医每十天向经理报告一次传染病流行情况和消毒防疫工作情况。
场内兽医应当加强对传染病科普知识的宣传,增强饲养员的传染病防范意识。制定消毒防疫办法,每月例会向场内经理汇报一次,特殊情况及时汇报。
牛场应当根据预防传染病组织工作的要求,每年计划专项预算,确保传染病处理所需的消毒药品、消毒设备和防护用品等物资的储备。
奶站必须进行预防消毒,对奶站内外环境及用具进行严格消毒。奶站建立消毒情况登记表,内容包括:消毒人、消毒时间、消毒药品、使用浓度、消毒范围等。
传染病一旦发生,奶站应该关闭,停止机器挤奶,防止交叉感染,阻止扩大传染范围。对奶站被污染的物品、用具、动物圈舍、场地进行严格消毒。
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消毒办法
本办法适用于场内需要消毒的地方。
(一)奶牛舍的消毒
奶牛舍包括饲养动物的栏舍、通道、运动场及其牛舍周围空地。
无疫情时预防性消毒
(1)第一次消毒用百菌消-30(1:400)或强力消毒灵(1:200)或菌毒敌(1:200)或过氧乙酸(1:500)自上而下消毒顶棚、墙壁以滴水为度,地面以浸湿为度。保持消毒液作用时间夏秋季2小时,冬春季4小时。
(2)彻底消毒粪便、垃圾、残草剩料,堆积表面撒生石灰发酵夏季2—3周,冬季5—6周。
(3)第二次消毒用原药物和浓度,对牛舍墙壁、地面进行喷雾消毒,保持药液作用2—4小时。
(4)用水冲洗墙壁和地面。
(5)每周消毒一次。
2、发生疫情或受到疫情威胁时,消毒药品的浓度要加大1—2倍;增加消毒次数每天1—2次,每次药液作用时间延长1—2小时,连续消毒5—7天,并对人和牛体表面进行认真消毒,被污染的器具要用消毒液浸泡消毒。
(二)奶牛场出入口的消毒
1、出入口设立消毒池,用百菌消-30(1:400)或强力消毒灵(1:200)或菌毒敌(1:200)或过氧乙酸(1:500)或火碱(1:100),药液深度为25—30厘米,每周更换一次。
2、冬季,消毒池不能使用时,用喷雾器对出入的车辆和用具消毒。
3、饲养人员的工作服要用甲醛熏蒸或消毒液浸泡清洗,鞋底面通过含有消毒液的草垫消毒。
(三)载运奶牛工具的消毒
载运奶牛工具包括汽车、拖拉机和装牛笼具等。
1、装卸活畜的通道和装卸台用百菌消-30(1:
传染病的应急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