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
撰稿成都石室联中江东
【学生分析】
在中国,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学生可能大多了解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可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刚强的女英雄,她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和普通女子一样,爱美,爱她的亲人,爱朴素平淡的生活。所以,学习《木兰诗》,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的。
【教学建议】
,可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
2.《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支奇葩,它的多种艺术手法如铺排、互文、对偶等对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等起着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
。
,争取当堂背诵。
建议一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在这个传奇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
,疏通文意。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
学生讨论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
木兰停机( )——决心( )——从军( )——奔赴( )
——十年( )——拒赏( )——与亲人( )
明确:叹息、出征、准备、沙场、征战、辞官、团聚
(三)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讨论:
,诗中哪些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
明确:两处: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如飞。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前者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后者通过写天子的赏赐之多,侧面表现出木兰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英雄。
,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诗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的女性心理?
明确:①停机叹息时的心理描写:既为家里着想(父亲年龄大了,弟弟还小),又为国家大计着想(保家卫国是子民的责任)这种焦虑矛盾正是女子所特有的心理。
②远征沙场时的思乡心理的描写。远在边塞的木兰看到眼前一草一木都忍不住触景生情,想起家中慈爱的双亲,想起家的温暖。
③辞官还家后“著我旧时裳”和“对镜贴花黄”的行为描写。木兰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还原成“女儿身”,从她“开、坐、脱、著、理、贴”一系列欢快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一颗爱美、爱生活的心。
?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诗中既写出了她的英雄气,更写出了她的儿女情。正是这样一位柔弱女子在国家需要、家庭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奔赴艰恶的沙场,在战争中屡建奇功,这样的奇女子怎么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所以作者这样选材更有利于刻画一个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习哪些精神品质?(略)
(四)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指导过程中串入对本诗修辞手法的简要讲解。
二、教学反馈
。
(1)惟闻女叹息( ) (2)问女何所忆( )
(3)愿为市鞍马( ) (4)万里赴戎机( )
(5)策勋十二转( ) (6)安能辨我是雄雌( )
(对的画“√”,错的画“×”)。
(1)《木兰诗》出自我国南北朝时期一首著名的五言抒情诗,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
(2)“归来见天子”段,突出了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 )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几句作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是恢复女郎装束的木兰见伙伴的喜剧性的场面。( )
(4)《木兰诗》全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劳动生活的向往。( )
。
①旦辞爷娘去, ,不闻爷娘唤女声, 。旦辞黄河去, ,不闻爷娘唤女怕, 。
②策勋十二转, 。
③,对镜贴花黄。
④文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 , 。
⑤“扑朔迷离”一成语是由该诗中“, ”得出,现常用来比喻。
。
例(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例(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例(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例(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①木兰替父出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②“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③写出“开我东阁门,……对镜贴花
汉语描述美女佳人的词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