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
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二月革命
——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点
——“一战”为俄国提供有利的国内外形势
(1)资本主义工商业与落后的传统农业和沙皇专制制度严重失衡
(2)大战期间的失利使国内危机空前加剧
1、背景
2、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历2月
3、革命后两个政权并立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代表苏维埃
(二)十月革命
1、背景
(1)临时政府继续参战,反人民、反革命
(2)布尔什维克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3)“七月流血事件”后,形势向有利于布尔什维克方面骤变
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917年11月,俄历10月
3、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1)《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全部政权转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2)《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3)成立了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宣告世界上第一个工农政府产生了。
二月革命掘沙皇,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三)影响
(1)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两种社会制度并存——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
(3)开辟了一条从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工业
农业
商业
分配制度
实行余粮收集制
将大、中、小企业一律收归国有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粮食、日用工业品全由国家统一配给
作用: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人力、物力以及战胜敌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实施中存在许多弊病和错误。
二/(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1921年起
废除余粮收集制, 实行粮食税
分配制度
商业
农业
工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起)
实行余粮收集制
将大、中、小企业一律收归国有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粮食、日用工业品全由国家统一配给
允许私人小企业存在;国营企业中部分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实行自由贸易制,允许商品买卖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斯大林成为列宁后的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
2、斯大林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924年俄共(布)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3、开展农业集体化以适应工业发展需要
——1925年俄共(布)十五大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
4、效果:两个五年计划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932年变成工业—农业国
1937年工业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5、存在问题
(1)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2)强迫农民参加集体农庄,贪大求功的偏向,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僵化地执行计划经济,样样管、统统包,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第四单元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