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福与全村福
1985年春,麦苗萌动,冰雪消融。博山不远处的一座名叫岳阳山的小山上,没有流水,只有被春寒覆盖的山石和干瘪的果树枝桠。山下就是博山的天津湾村,一个世代缺水却又生生不息的小山村。
此时的焦波已经是一位报社的摄影记者。他带着鸭舌帽在自家小院里踱步,然后拿出一个准备好的三脚架支起一个胶片相机。院子里有孩子们的嬉戏、老者的呓语,以及亲戚再次谋面之后的交谈,话题一如既往的温情,当然也有好奇和兴奋。
在此之前,这个家庭少有人拍照,也从未有一次合影,甚至大部分人尚未见过相机。在焦波的号召之下,一家人很快聚集到了这个小院,喜如过节。
院子里虽然有些斜照到地面上的暖阳,但仍未驱走寒意。不少人依然穿着冬衣,略显臃肿,但是大人孩子都在衣服上花了点小心思。各自系整齐纽扣,又一遍一遍检查,衣服上的褶子顺了又顺,生怕留下一点的痕迹。顾全了自己,大人又帮着孩子整理衣帽。孩子们被折腾得有些拘谨,生硬地摸摸帽子,揪揪衣服。刚整理完,帽子盖又斜了。
折腾了大半天,准备工作终于随着焦波一声“好了”的声音戛然而止。大家知道,相机可以拍照了。
焦波的父母坐在了早就准备好的长条凳中间,左右各自坐上焦波的兄姊,其他人等按照长幼,老人居中,大人站后,孩子们靠前依偎在老人膝盖前的排序,等待着一种神圣的仪式。
那些远房亲戚的孩子,跟了来围观,则被暂时驱赶到房间,关上屋门。孩子们不情愿地透过门玻璃上往外看。
焦波在相机后调好自拍模式。对着大伙喊:“注意了,往这看。”
大家顿时面目肃然,连孩子们都不敢大口喘气,眼睛一眨不眨。
焦波按下了快门,然后迅速跑向人群转过身。许大鹏眼睛瞪得干涩,眯眼笑了笑,外甥许桂花看着镜头歪了下头,还在琢磨这个神奇的盒子;焦剑的斜帽盖一直也没扭过来;许海营摆姿势摆累了则稍微扭动了下身子……这一刻,相机咔嚓响了,时光随之定格。
全家人一下松了一口气,好像经历了很大的磨难一样,一下轻松了很多。
然后又是兴奋的交谈,以及孩子们的嬉戏。
苹果熟了
这张照片是这个家庭的第一次合影。
多年以后,焦波再次踏上淄博的故土,在博山邻县沂源县一个小山村里历经373天,拍完广电总局的命题影片《乡村里的中国》的时候,焦波已经习惯了这种泥土气息中透露出来的味道,也录这种味道。
这个在农村里“长”出来的片子还未上映,已经声名鹊起,先后收获了“2013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纪录片长片奖”、“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纪录片大奖”等9个国内外纪录片大奖。在北京点映时,观众盛赞该片是“21世纪中国农村生活标本”。
农民“文化人”杜深忠、村支书张自恩、大学生杜滨才成为影片的主角。三条主线徐徐展开。观影之后,有人感叹“这就是我的故乡……”。
虽然是一部反映中国乡村的纪录片,但影片“这么好看”还是令不少人意外。其实,该片原来有个颇有诗意的名字――《一个农民的24节气》。
这一切属于焦波内心中那个未曾远离的曾经。
正如凤凰之于沈从文一样,城市对农村的破坏总会让那些心存边城的人痛心疾首。对焦波而言,他只是默默地记录,平静地展示。
此时的杓峪村里,苹果熟了,杜深忠家里一片秋色。而比这份忙碌更充实的是,因为焦波的纪录片,杜深忠约稿不断。
“一边摘苹果,一边打腹稿。”杜深忠寻思着把经历过的大事件写成书。现在他已经写了
全家福与全村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