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英译本中翻译的摹仿性探析
摘要:根据唐代刘知几对译文和原文之间的摹仿关系划分的两个类别,选取“貌异心同”这类摹仿对《毛泽东诗词》许渊冲英译本展开研究,从选词、造句以及修辞风格三个方面来论述翻译的摹仿性在该文本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故在进行文学类文本翻译时应首要考虑以意义对意义的翻译,追求以“神似”为目的的摹仿。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摹仿关系摹仿类型
毛泽东诗词自20世纪问世以来,逐渐在国内家喻户晓,传诵不衰,并凝结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经典积淀,而且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宏伟的艺术气势走出国门,成为世界人民所喜爱的东方珍品。毛泽东诗词之所以在国内外有着如此广泛的影响,得力于其传达的独特的审美价值。用词精炼,诗行整齐,修辞巧妙等是其内在特点,在毛泽东诗词众多英译版本中,许渊冲译本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遵循音美、形美和意美三原则下成功地摹仿了诗人原作,再现了原诗深远的旨意和开阔的境界。本文试图根据唐代刘知几对译文和原文之间的摹仿关系划分的两个类别,选取“貌异心同”这类摹仿对许渊冲英译的《毛泽东诗词》展开研究,从选词、造句以及修辞风格三个方面来论述翻译的摹仿性是如何在该文本中得到体现。
一、中西方译论中的摹仿及摹仿的分类
“摹仿”,又可写作“模仿”,多见于绘画、音乐和表演等艺术领域。“摹仿”一词最初对应的英文有:“mimos”,指源于西西里地区的一种表演,在这种表演中演员“摹仿人或动物的表情、动作或声音等”;“Mimeisthai”和“mimēsis”,其“原意可能指(包括用表情、声音和舞蹈等进行的)表演式的摹仿”;“mimēma(复数mimēmata)”“一般指人物的摹拟像或器物的复制品”[1],都是指人类对自然中存在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摹拟或摹仿。“凡文化皆源于模仿,皆具有模仿的性质。”[2]足见翻译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活动也源于摹仿,也具有摹仿的性质,而较为系统地提出“艺术是摹仿”理论的是柏拉图。[3]那么,在翻译中,摹仿什么?什么被摹仿呢?袁伟指出:“翻译之外无原文;原文只在翻译中。[4]这就意味著,恰恰是处于翻译活动中,原文不再是之前那个客观先在,恒定不变的成品,而是随着其与不同时期不同文化间的接触成为一个变数,是一个与“译文”相对而言的概念。作为翻译活动中的两个重要构成部分,原文和译文之间会产生一种摹仿关系,即“原文先于译文而存在,译文是对原文的摹仿”[5]。
关于“翻译与摹仿”的讨论最初多见于传统译论时期,早在南北朝,文论理论家刘勰在其专著《文心雕龙》中:“模辞者,优孟学叔敖,言动敖也,衣冠敖也,而实非敖也;模意者,磁石引针,琥珀拾芥,铁石异类,珀芥异形而气相通也。故模辞者似,模意者真。
”[6]从刘勰开始,“摹”引入文论话语体系。值得关注的是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一书中,单独列出一章专论摹仿,即卷八“模拟第二十八”,这是对摹仿第一次系统的理论探讨和总结。他将摹仿分为两大类:“盖模拟之体,厥途有二:一曰貌同而心异,二曰貌异而心同。”[7]。这里的“貌”等同于“表面”“形式”,“心”等同于“内容”“涵义”或“精神”。由前者“貌同心异”这类摹仿产生的译文,一般认为是更注重形式,往往在内容或意义的传达上有所不足,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值得提倡的,属于“模拟之下也”。而由“貌异心同”这类摹仿产生的翻译主要以意义对意义为主,更注重神韵的再现,属于“模拟之上也”。从上述关于摹仿的讨论不难看出,貌心两种不同途径,是使得译文质量仙凡立判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西方,以John Dryden、Alexander Fraser Tytler以及Alexander Pope等为代表的学者都讨论过翻译与绘画之间强烈的相似性,称翻译这种行为是摹仿,译作是原作的“摹本”。如Tytler认为“翻译应该完全摹写原作的观点;译文的风格的方式应该和原作保持一致;译文应该具有原作的风姿”[8]。而在国内,以贺麟、曾虚白、陈西滢、傅雷和许渊冲为代表的学者提倡以“神似”为目的的摹仿。例如,曾虚白提出,翻译家既要
“充分摹仿人家的个性”,还要“时时刻刻提防着自己的个性钻出来胡闹。所以创作需要的是独立性,翻译需要的是摹仿性”[9]。傅雷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许渊冲提出了“三似论”:“音似”“形似”和“意似”。
中西方译论涉及摹仿及其分类的一些经典论述中,古今中外学者对于译作与原作之间的摹仿关系作了深刻论述,然而相关论述或研究在不同程度上都偏向于理论层面上的分析,侧重揭示翻译与摹仿之间的一般规律,具体的实例研究不多。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虽然有许多研究者对《毛泽东诗词选》的英译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从翻译的摹仿性这一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的尚不多见,因此本研究针对这一情况进行尝试。
二、摹仿性在
《毛泽东诗词》英译本中翻译的摹仿性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